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三论     
一、文化的本质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文化即小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广义文化即大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大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的概念极不统一,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性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是描述性的,并未揭示文化的本质,而且,它遗漏了物质文化,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又在这个定义中增添了“实物”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4.
曾贵 《创新》2011,5(1):116-120
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下的首个学术性的文化定义以来,学术史上的文化定义可谓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定义现象。一方面,这些囿于学科分工所下的文化定义开拓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定义过于笼统和抽象玄虚,文化成了一个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无所不包,令人更生迷惑。文化定义应该超越学科视野,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内涵。就本质而言,文化是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人类认知。  相似文献   

5.
诉讼文化论     
“文化”一词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在现代社会学著作中,它主要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在长期生活中所生成的环境反应模式,这其中包括行为方式、信仰、态度、观念、价值取向、推理方式和感性认识等。换句话说,文化,反映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在许多方面的共同行为方式和思想的构成。关于“诉讼文化”概念,要在着手研究之初根据社会学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论来下一个定义,我们认为,所谓诉讼文化,是指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与诉讼机制有关的规范、设施、制度、理论、观念和价值等一切成果的总和。实质上,诉讼文化是一种综合宏观研究诉讼问题的代名…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而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本传统”“革新思想”“和合理念”“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固有的整合与认同力量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统一,从而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要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把文化称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这确实是理解文化及其本质的出发点。至少,普遍的看法就是如此。但是,文化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现象。因此,围绕“文化”概念进行经久不息的争论就不是偶然的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许多多,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其中主要的本质就是知识的积累及其实际应用的统一。因此,为避免文化定义中的含糊不清,就必须区分,一方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本身以及这一创造过程的客观成果;另一方面是对这些价值的掌握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善于运用它们。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天人合一”的原型意象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中”达“和”的“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以中华文化基因为理论基础,对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进行根本性剖析,力图深化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内涵。一方面,对“中”的字源及“尚中”思想溯源,以阐明历代都城营建中轴线的发展脉络蕴涵着崇尚“中和”的价值基因;另一方面,探究“礼贯天人”礼法制度的逻辑演进,进而阐明北京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是“天人合一”思维基因的物化载体。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过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双重逻辑构成整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语境与渊源——文化概念解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疑难,因为文化是一个“多话语”的概念,其意义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条文化定义都是有具体语境的,因此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从其语境和渊源来对文化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其中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试以“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对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考察。一、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应分清的概念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首先应分清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笔者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即把文化分为“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与此相应,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也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考察。所谓“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生哲学、伦理学等构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揭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这三种形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联结的纽带;“管理民主”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巩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广大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教育必须先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要把教育科技事业与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实施,使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同步提高,为农民自身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建设融合起来,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文明:认识状况世界社会思想发展的逻辑曾这样认为:“文明”概念在社会哲学知识中处于不重要地位,它是“文化”概念的同义词或文化的派生概念。上述认识态势在科学史上是有根据的。诚然,“文明”和“文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日常用语。当时就曾试图对它们初次进行区分并给它们下定义。可是,一开始文化就比较“走运”,它很快成了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哲学把文化同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 90年代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和社会政治经济类出版物都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现象备加关注。在今天的日本 ,不仅科学界 ,而且整个社会范围内都围绕全球化问题展开了非常广泛的讨论。有关此类主题的著作 ,包括严肃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在对这些著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得出结论 ,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确立下来。尽管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正式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出 ,但是对“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全面和详尽的描述已经出现 ,并且在科学界传播开来。根据日本分析家的观点 ,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5.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2022,(10):184-189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杨适 《浙江学刊》2002,(2):107-110
“原始文化” ,指的是以往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几个在精神智慧上影响最重大、最深远的形态由以起源的创造原型 ;它是一个显露人类精神本真的全然思想或精神的概念。通过探求原创文化来重新审视传统 ,并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来再度发现原创文化的真实生命精义 ,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时代为重新发展人类的原创力提供可能的资源和思考 ,将是一门最具重要性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学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赖以起居生存的实用需要,也是民族审美趣味、自然感情、宗教态度、社会风尚、心理气质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意识的艺术表现。“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①。由于建筑是人类文化意识在环境条件、经济状况等积极作用下,通过行动而得到的产物,并且“始终是为人类行动所决定,所关连,或为人类观念所启发”②。因此,建筑艺术的发展风貌与人类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互为影响。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自封建社会开始…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照传统的划分法,文化往往被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领域。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把艺术划入精神文化似有不当,因为精神文化含括不了艺术的所有特征,于是划分出来一个艺术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又产生了审美文化这一新范畴。本文旨在对审美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机制作一点尝试性探讨。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在苏联只有约30年的研究历史,而在我国至今尚少见,研究成果。苏联美学家和研究者为审美文化下了许多定义,值得注意的诸如“审美文化是社会其他领域审美方面的总和,或者人们在生…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概念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文化,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定义。我们只能通过了解各类学科和思想家对文化的界定,来描述文化是什么。了解和研究文化概念及其具体情形十分必要,这种了解和研究也将会促进近年来文化讨论的深入。文化一词,在拉丁文中为cultus,是由colere演化而来。原意是开发,开化的意思。德文为kultur;法文为civilision,cul ture;英文为culture;意大利文为cultura。文化一文的词根演变过程基本上保留了它“开发”、“开化”一词的原意。在漫长岁月的历史演进中,文化一直代表着由于人类  相似文献   

20.
<正>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传承至今的国家,为中华民族延续了悠久的传统文化。目前,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更遵循了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转为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向。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和认同是不断跟随社会发展演变的,这使得一些传统文化不再符合当代文化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和认同。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创新文化理论,还要加强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