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罗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英语的轭式搭配(Zeugma)是使用一个动词、介词、形容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使其产生不同语义的修辞手法。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论述英语轭式搭配实现的过程符合隐喻映射的特点并依赖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叶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10-115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功能为出发点,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的视角对英汉轭式搭配的构成进行深层诠释,发现相似性是轭式搭配构建的基础。轭式搭配通过拈词过滤和锁定事物间的相似性,将本体的属性特征映射到拈体上,激活并突显拈体中对应的属性特征。隐喻认知功能还对特殊的搭配形式——逆向轭式搭配的构建和修辞效果有较大解释力。隐喻认知功能为轭式搭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对这种修辞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晓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98-100
介绍了修辞学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格——轭式搭配。从几个典型的范例入手,列举了一些轭式搭配的主要形式,分析了轭式搭配中牵强搭配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而探讨了轭式搭配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效果。同时也指出了轭式搭配与一笔双叙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罗玲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2)
英语的轭式搭配(zeugma)是使用一个动词、介词、形容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使其产生不同语义的修辞手法.它可运用标记理论、认知模式等观点来予以阐释.轭式搭配具有突出的陌生化效应、经济效应以及幽默效应. 相似文献
6.
申鑫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4):91-92
轭式搭配是英语中一种风格独特的语言搭配,它将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事物搭配在一起,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该文介绍了轭式搭配及其表现形式、特征、修辞效果,并通过一些典型范例探讨出理解和翻译轭式搭配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轭式搭配悖反常理,其搭配看似硬套强加,却又能协调并进,达到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效果,实现了它求新求奇达意功能,让人过目不忘。翻译这种修辞手法,一定要实现它的修辞效果,以功能目的论为翻译的指导理论,在无法用汉语的修辞手法拈连进行套用直译时,要大胆突破,引申词义,用汉语的其他艺术手法如四字格、对偶以及排比等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轭式搭配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轭式搭配的语义表征与话语意图之间存在信息差,故其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却不易理解。本文利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探讨了轭式搭配的语用理解,并结合实例归纳了轭式搭配汉译时的五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叶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
轭式搭配是指用一个词来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而这个词通常只和其中一个事物搭配,然后顺势把它连用到另一事物上。在原型理论的观照下,拈词界定了一个语义范畴,在此范畴中,本体成为原型成员,拈体因为和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定家族相似性而成为边缘成员,拈体和本体通过拈词连接起来。通过一定的家族相似性构成的搭配没有超越特定的语义范畴,因而并不牵强。这种顺势搭配由于拈体和本体之间距离远、家族相似性低,产生了新奇、生动、简洁和幽默的修辞效果。运用原型理论对轭式搭配进行新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解读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英语轭式搭配的修辞特点及其汉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荭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89-91
本文概述了英语轭式搭配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并就轭式搭配的汉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汉语的拈连,对偶,并列的四字格及排比句对轭式搭配作意义和修辞上的补偿. 相似文献
11.
王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92-94
最新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应和人的认识过程相联系,而不只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英汉隐喻存在的差异,可从认知角度,在喻体选择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82-84
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把隐喻分成共有隐喻和特殊隐喻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篇翻译的认知隐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翠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05-106
翻译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翻译的隐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语篇的认知意义以及其对语篇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蔚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66-68
从隐喻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修辞观到现代的隐喻认知观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以隐喻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隐喻翻译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7.
赵虹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60
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包括:国外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特点、隐喻的成因和功能、隐喻理论的运行模式、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及个人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刘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57-159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变体揭示了当代人的思维变化和一种认知心理特点。而这种思维方式以及认知心理成为了网络新词产生的内在理据。从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着手,重点分析了英语网络新词生成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机制以及在网络新词中隐喻是如何反应出人类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