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近代,大量的广东商人来百色经商,对百色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开启和促进的作用。百色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丰富的土特产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有鸦片贸易的巨大吸引力,百色本地商人少,这些都是近代广东商人从经济发达的广东来到经济落后的百色城经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吴越国王钱镠三次大规模扩建,其一跃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从都城布局形式上看,吴越国杭州城采取了近似于北宋东京城的嵌套式三重城制,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不同,为南宋临安城宫城、外城的定型打下基础。处于唐宋变革期的吴越国杭州城的布局情况,为我们解读“中世纪都城”布局模式向“近世都城”布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明代在北边地区普遍实行的开中制度与茶马贸易,为西北地区的商品流通与商人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使山陕商人成为西北边镇地区商业活动的主体。山陕商人在西北军事消费区积极进行商业活动,促成了西北边镇地区的商业化与粮食、棉花、茶叶、土特产四大市场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地区市场网络的形成和西北镇城及下辖卫所的城市化。这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对明代以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昌首义的信息传入杭州后,城中居民越发恐慌,纷纷出逃以避战事.城中众多米店被捣毁、钱市异常混乱、典当业维艰、丝绸业等生产困难甚至停工等,杭州城陷入了“纷乱”状态.杭州城和平光复后,军政府与绅商等各阶层采取了收缴枪械、安抚旗人,实行恤政、解决民食,举办商团、维持治安,发行军用票、稳定钱市等措施,使城市秩序趋向“平和”.期间,军政府始终以和平主义及社会建设为标的,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6.
杭州光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杭州的统治,建立了军政府,日趋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各种经济措施的实施为日后杭州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近代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风俗的一系列变化使古老的杭州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市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给社会面貌带来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人们了解近代杭州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 ,是中国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地理位置优势而闻名于世。运河不仅孕育了杭州城市 ,而且围就了杭州西湖 ,扩大了杭州地域 ,规划了杭州街巷 ,带动了杭州经济 ,奠基了杭州文化。因此 ,运河是杭州城最具意义、最具文化淀积的构想符号之一 ,是集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有鉴于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杭州市拱墅区在联合进行“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 1 1月 2日、3日联合召开了“中国运河文化研讨会” …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钱 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拓建杭州州城筑“新夹城’,景福二年(893年)筑“罗城”。这是杭州自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建城以来的第一次拓建。钱 拓建的杭州城郭,其北面城垣在今米市巷一带,城门大约在今德胜桥一带;东面城垣北段约在运河(中河北段)以东五里塘一线;南面的城垣,大致东起凤凰山东南隋朝杭州州城垣,绕包家山南而西,经冷水峪,又绕将台山南至西折北,再与隋朝杭州州城垣相接。所谓东面城垣北段在运河(中河北段)以西、西南城垣在六和塔以西等说,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文化名城"是杭州城市的定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杭州旅游的导向。设想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主干道,贯通拓宽杭城内外所有运河和水道,连接西湖、钱塘江、西溪湿地,可使杭州形成"水景游"水网体系。像意大利威尼斯那样,旅游者可以坐船穿过"大街"(运河、钱塘江),"小巷"(城内外各水道),观光西湖风景、钱塘江景观、西溪湿地风貌,使杭州真正成为东方"威尼斯",也将会更加凸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地处钱塘江北岸京杭运河南端,面积为127km2。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与城区紧密相连,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一独特的城市风貌。优越的地理条件、秀丽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城市历史,使杭州名胜古迹遍布,历史文化摧保,成为一个人文基本、中外游客向往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4月又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园林城市”。在全国517个城市中迄今仅有5个城市获此殊荣。然而在兴奋之余,我们认为杭州的城区建设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其它风景城市一样,也遇到了“太地矛盾…  相似文献   

11.
在浙籍作家的杭州书写中,郁达夫是着墨颇多的一位。郁达夫的杭州书写,尤其是其与杭州之间的遇合与龃龉,带有典型的郁达夫式的况味。梳理郁达夫的杭州体验与书写,可发现其经历了从小镇青年的向往与幻灭,到旧式文人的耽爱与偏执,再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与私人恩怨迁移的嬗变,其中又始终夹杂着郁达夫式的私人意绪。杭州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一向尴尬,在郁达夫的文学地图中亦处于一个历史“中间物”的位置,城市精神定位模糊。而郁达夫本人也是处于一种半新不旧的矛盾中。飘忽游弋的城与漂泊无依的人,在动荡的时代中,既遇合又龃龉,同病相怜也同性相斥。城与人的精神的同质性,或许是郁达夫与杭州之间最为深层的羁绊。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15日,浙江飞机汽车联合展在杭州康桥汽车文化博览城揭幕,参加展览的,除了数十款世界级名车,还有杭州飞机专卖店的固定翼飞机、三角冀飞机以及直升飞机等。  相似文献   

13.
自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以后,晋商得近水楼台之便,垄断了恰克图市场。恰克图市场位于中俄(现蒙俄)交界处,由两座毗连城市组成,俄方的叫恰克图,中方的叫买卖城。买卖城由两条长街十字交叉组成,有房舍二百余所,几十家晋人商号,最盛时达一百二十多家。 两国商人的贸易没有像当时其它口岸那样受到毒品市场污染,彼此之间的贸易称得起是平等、互利、自主、公道和干净的,颇有中世纪贸易色彩。近二百年间,中俄商人一直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城全图》是杭州古旧地图中颇具近代特色的一类城市地图,它内容丰富、印制华美,是研究杭州近代城市史的重要图像资料,且因其存世稀少而为时人所珍重。笔者在广泛收集现存海内外各种版本《浙江省城全图》的基础上,通过年代考订与系谱整理,立足于历史地图学,考察了该类地图的形成背景、变化脉络及消失原因,为研究我国地图近代化过程中"过渡型城市地图"的表现形态与产生原因,以及城市史研究对此类地图的解读与利用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5.
前往杭州,不为风景,只为心情。杭州本不在我的旅行计划之内,去那里只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了烦心事,恰好有朋友招呼我一同出游,于是并未细想就跟去了。回家稍作收拾后,我便登上这列离城的动车,开始了这次心情之旅。  相似文献   

16.
旧藏丁丙的一把折扇,因此对此君特别留意。丁氏在中国数千年藏书史上是享有盛名的,其"八千卷楼"与"嘉业堂"、"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合称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也赖丁丙与其兄长丁中的功劳。丁丙(1832—1899)是杭州人,在清末的杭州,他是很有威望的。他既是文人,刻书,藏书,从事地方文化的保护工作;他同时又是商人,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胡雪岩等人同道,在江浙办了不少企业。  相似文献   

17.
以辛亥革命为契机,古老的杭州城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始踏上近代化的历程,尤其1927年杭州建市之后,市政建设和经济文化都有较快的发展.可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杭州市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置广大人民强烈的和平愿望于不顾,悍然发动内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杭州同国统区的其他城市一样,处于奄奄一息之中.  相似文献   

18.
依据对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考古调查和出土物的整理,可认定郑州商城建城年代早于偃师商城.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是汤之毫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偃师商城是商人为镇压夏人而建立的规模较大的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的就是1887年,浙江慈溪人严信厚联络专做日本生意的宁波新生泰洋布店老板汤仰高,集资5万银两,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接着,1889年宁波商人在慈溪创办了慈溪火柴厂。1892年杭州开办了蒸汽石印厂。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到“抵制洋商,争回利权”运动推动下,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新建的著名工厂有棉织业中的“三通”:宁波通久源纱厂、杭州通益公纱厂和萧山通惠公纱厂;丝织业中的“三丝”:萧山合义和丝厂、绍兴府开永源缫丝厂和杭州世经缫丝厂等。  相似文献   

20.
一、汉代的城市建设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起初,"城"和"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城"往往具有政治和军事色彩,其明显标志是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或行署、官评、城墙和城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增多,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聚集在"城"的附近,从事商业活动,渐渐地形成了"市"。至此.才有"城市"的概念。两汉40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汉朝的行政建制由中央、郡、县三级组成。国都长安和洛阳先后为西汉和东汉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