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刊载的董玉瑛同志的《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一文,文中提到:“提起兀者,人们每与野人和丛林(兀者:满语丛林)相联系,似乎是一群生活在丛林中的野蛮人。其实不然,兀者部(即明初的忽刺温、明代的山寨夷和江夷,明后期的扈伦和呼尔哈人),是主要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部落。”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兀者,也就是清代的赫哲族。兀者,是赫哲族在元、明时期的称呼。兀者一  相似文献   

2.
崔建华  孟楠 《西域研究》2008,195(2):98-103
公元840年,兴盛了近一个世纪的回鹘汗国因天灾与内乱并行,在黠戛斯的攻击下灭亡了.回鹘残部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占领高昌及北庭等地区并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政权延续了四个多世纪,到了蒙元时期,汉文史籍称其为畏兀儿人.9~13世纪是畏兀儿文化的关键发展时期,更是畏兀儿文化的重要涵化时期,由于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畏兀儿文化.  相似文献   

3.
元代的甘肃回回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回族先民大量进入甘肃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中亚等地回回人在甘肃的分布和留居,奠定了甘肃回族形成的基础。13世纪中亚等地回回人的大量东来,与蒙古军队的西征密切相关。“那时候,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到中国来的相当多,他们被称为回回,属于色目人的一种,成为构成回族的一部分来源”。早在公元10世纪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逐渐伊斯兰化,伊斯兰教在这些地方广泛传播,并成为各族人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从宋嘉定12年、蒙古成吉思汗14年(公元1219年)开始,在成吉思汗、窝阔台和旭烈兀的指挥下,蒙古军队3次西征,横扫亚欧两洲、共历时41年。在西征中攻陷和占领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有:花剌子模、钦察、波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西征后,大批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以回回人为主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江浙行省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初 ,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因做官、驻军、经商、传教等种种原因迁徙到江南寓居。本文结合史料论述了元代江浙行省所辖的集庆路 (即现在的南京及其周边地区 )、镇江路、松江地区、苏州地区、杭州地区 ,以及庆元路等地的蒙古人、色目人侨寓人户的分布概况。文章认为这一带地区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 ,拥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因而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蒙古人、色目人前来此地寓居。虽然在人口绝对数量上 ,他们比当地汉人远远少得多 ,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帖木真(亦作铁木真)被金丞相完颜襄封为札兀惕忽里(亦作察兀惕忽里、札兀忽里、察兀忽鲁),究竟应如何解读,一直倍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札忽惕”一词之“札”,“实”即“乣”字.“乣”字应读如“札”或“查”.帖木真被金封为札兀惕忽里,不是“百夫长”或“百户长”,而是金朝已正式承认帖木真为蒙古部的部长和统率蒙古军的统领.  相似文献   

6.
速混察·阿合是伊利汗国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先后侍奉过旭烈兀、阿八哈及阿合马三代伊利汗,并一度参与辅政,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过去的西方学者几乎都将他与另一位出自蒙古速勒都思部的同名显贵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波斯、汉文史料的对勘,考证出速混察是畏兀儿人,并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畏兀儿人群体在伊利汗国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是汗国统治集团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7.
潘清 《河北学刊》2005,25(6):163-168
元代江南寓居着因各种原因前来定居的蒙古、色目人。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承袭上辈的官职入仕。元朝开科以后,相比继承爵位,生长或生活在江南的蒙古、色目人更加积极地走科举入仕的道路。由于受到江南地区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部分蒙古、色目官僚具有较高的儒学素养,在政治实践中能够本着爱民之心。推行儒家的仁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色目中的学者型官僚,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动荡时期,几乎都选择与元朝共存亡,一时“殉国”者层出不穷,完成了理学意义上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梅堂 《西域研究》2002,(4):100-101
本文考证了元代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的生卒年代.  相似文献   

9.
明朝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及其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里畏兀儿主要源自东迁的龟兹回鹘(黄头回纥)和于阗人.明初设置撒里畏兀儿诸卫时,阿端卫在最西部,处于今新疆罗布泊周围;曲先卫处于中间,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安定卫处于最东端,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后因内乱和外患,诸卫先后废弃,余众迁徙至河西走廊的西南部,成为裕固族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明代女真各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本文试图通过兀良哈和兀狄哈的比较研究以揭示其不平衡性:一、他们各自的历史出发点和所处的现实条件不同·故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高有低;二、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是衡量他们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尺度。兀良哈的农耕经济较发达,而兀狄哈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三、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兀狄哈尚顽强地维持着血缘关系,而兀良哈的血缘关系已解体并从属于地缘了。因此,作者结论:兀良哈已进入奴隶社会,而兀狄哈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