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文化(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中心。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一个说法:目前在国际关系理论里占据话语权的多不是“科班出身”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而是一些比较政治学家,如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福山。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政治主要是各个国家对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的联系、活动及政策的总称,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一种关系;而国际法是调整这种国际关系所形成的制度、法规及习惯的总称。自二者产生以来,就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何理解好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对于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亢升 《兰州学刊》2007,(2):46-4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明显存在着解释盲区,这促使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再度引起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关系的学术讨论中,特定意义下的"政治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成为人们分析理解国际关系问题的新视野或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智 《东南学术》2006,48(4):63-67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伴随着社会学的转向,建构主义成为了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之后的显学。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文化建构、对国家行为体的文化建构与对国家行为体的社会建构———实现国际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完整建构。建构主义方法为国际文化及其所建构的国际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从坎昆到德班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看,虽然各国谈判代表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但这三次重要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自始至终充满了国际政治上的较量以及国际间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严重的分歧依然没能保证全球切实展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此,人们期待着2012年卡塔尔全球气候谈判会议能够就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突破性结果,在2013年1月前达成《京都议定书》后续协议,为最终实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需要达到的目标铺平道路,使全球气候谈判能够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冷战后特殊国际环境下国际政治斗争的特点、内容及表现 ,全面地分析了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存在的诸多矛盾的折冲、各大小国家力量分化组合的趋向、国际战略格局中多极与单极优势地位争夺的前景等一系列至关重大的国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又局部动荡、国际体系进入空前变革与改造过程的必然规律和结果 ,对西方国家顽固推行的强权政治及霸权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了深入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政策选择的导向转变,政治文化的各个组成要素也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构成了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执政党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总的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美国虽然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一超多强"结构中的角色在变化;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基调;意识形态斗争进一步弱化.这些新特点印证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演变的新特点,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也需要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是要继续致力于改善中美合作关系;二是要积极推进与其他大国的各类双边、多边合作关系;三是要致力于推进亚太区域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预算是一个政治问题,公共预算的政治意蕴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但预算政治的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通过对美国预算政治的变迁和我国预算改革的分析,文章研究了"预算政治"的表现形式问题.主要观点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已经建构了预算政策政治的制度架构,但由于相关条件的缺失,政策导向的预算政治没能有效实现,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政治逐渐由微观的"博弈政治"转向宏观的"政策政治",而进行中的绩效预算改革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北部邻国蒙古,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其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仅有两个邻国,中国、俄罗斯,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冷战结束后中蒙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蒙古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入和“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出台,尤其是“第三邻国”的进人使各国在蒙古境内包括能源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北部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复杂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孙云 《社会科学》2000,(3):28-32
西欧不仅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政党的滥觞之地,并且至今仍是各种类型的政党进行活动和表演的典型舞台。冷战后,西欧政党政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值此世纪之交,这些新变化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对冷战后西欧政党政治出现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影响作一些探讨。一、冷战后西欧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所谓政党政治,“是指由政党掌权并在社会政活生活、国家事务和政体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①。政党政治是政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属于间接民主,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因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政党政治是…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苏联解体和国际权力结构的失衡所造成的。在失去了苏联的制衡之后,美国的行为越来越表现出肆意妄为和粗暴蛮横的特征。美国用先发制人战略取代威慑和遏制战略是错误的,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只能使美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国际均势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国际体系的均势最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14.
潘军  张兴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94-98,129,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不再是政治的依附体,教育不仅相对独立于政治,而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政治。在我国,政治制度是以众多农民为基础的,农民教育是农村基层政治进步的前提。农民教育对农村基层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农民政治行为的优化,通过农民教育,农民的政治人格得到发展、参与能力得到提升、政治主体性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与评价,历来是个重大问题,不仅涉及到各个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而且是其一定时期诸种战略、策略运筹的出发点。本文着眼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内容变化和特征重构,紧紧围绕国际环境与国家对外战略的关系,从当代世界主题、世界格局过渡、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大国关系中矛盾与利益的复杂交错等五个方面,全面地论述了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历史性转折。文章指出,随着高科技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的日益广泛和深刻,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推进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积极奋斗。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的国际恐怖主义是一个新态的全球政治现象,日益更显出席卷全球的趋势,对国际秩序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冷战后的恐怖主义具备主体类型多样化,小型化,手段科技化,网络化,高度随意性与高度组织化并存等一系列新特征,其成因主要两级格局消弭后宗种族矛盾释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估,高科技的普及与先进武器技术的扩散,大众传媒的负效应,现代化的异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中东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资源地位而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中东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控制中东油气资源,以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改造”中东,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是其中中东战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秩序。基于维护单极霸权的需要,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部署,建立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本文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论证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维护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分析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