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2.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3.
岳进  周伟 《理论界》2023,(11):57-63
自宋儒提出“寻孔颜乐处”的命题后,历代都注重对这一命题作出新的时代化阐释。在马斯洛心理学视域下,对“孔颜之乐”命题可以进一步作出两方面阐释:其一,“孔颜之乐”并不排斥生理需求,遵循“君子上达”的需求层次实现规律。其二,“孔颜之乐”的需求层次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忧道不忧贫”,体现为“将社会价值视为最高层级的个人价值”的心理动机和由“兴趣”主导的“知乐忘苦”的心理状态。由此,“孔颜之乐”命题的最终旨意可归结为“以‘仁’为目的,以‘心’‘理’‘行’为手段,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生实现需求”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哲学发展高峰的宋明理学,其代表人物的美学观,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本体论、风格论和人格美三个方面,对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美学思想的内在特征,进行初步地探讨。对于本体论,朱熹主张“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文只是表现道的工具。在辨析美善关系中,只有善的东西才是美的,善的内容应通过美的感性形式来表现。对于风格美,朱熹倡导平淡自然的风格,力主为文应与现实社会、政治功利拉开距离,潜心于对道的体验和观照的自由天地中。要求审美意象要有余味,要求以形写神,强调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对于人格美,朱熹的美学境界就是理想人格境界,具体化为“孔颜乐处”。它是对人和自然界,主体和客体获得和谐统一所产生的超越个体有限存在的自由永恒的超越感。  相似文献   

5.
论孔颜乐处     
二程曾对吕与叔说:“昔受学於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小程游太学,胡安定又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黄东发也说,周程相与授受之要,在寻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可见,寻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但是,究竟孔子、颜回所乐何事?周茂叔又为何每令二程寻孔颜乐处?二程是否寻到孔颜乐处,二程俱未明言。正如朱熹所说:“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思而自得之。今亦不敢妄为之说”(《论语集注》卷三《贤哉,回也》章注)。本文试图对朱熹“不敢妄为之说”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颜回“外王”实践的人格壮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回以笃学和“孔颜乐处”赢得后世对他的景仰,但他也在不折不扣地终身实践着孔子的道德理想,他那为邦济世的愿望、民本意识和民生倾向、远佞人以笃志共同构筑了从内圣走向外王的壮美历程。  相似文献   

7.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煌明 《中州学刊》2003,(6):151-155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进行尝试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朱汉民  杨超 《社会科学》2020,(9):124-131
"寻孔颜乐处"是宋儒热议话题之一。周敦颐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二程道出"孔颜乐处"之意涵;朱熹继续探求"乐"之功夫,并与陆九渊在寻"孔颜乐处"的径路上产生分歧,出现了"博文约礼"与"克己复礼"功夫论的分野。王夫之指出孟子同于孔、颜,三圣一揆,其乐相同。其后,王夫之在学术史层面"及孟子之乐",扩充了孟子乐处的意涵,并上溯张载,修正程朱、陆九渊内向收敛的寻乐功夫,代以身心与政事交养之径路。此外,在思想史层面,王夫之进一步加强对宋儒"道"优于"治"与以"道"屈"治"的反省,以纾解治统与道统之张力,为后世儒者寻"乐"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9.
王弼圣人“应物有情”的观点 ,实是他“圣人体无”思想的应有之义。圣人“体无而有情”的观点 ,上接孔孟的“凡间圣人”的观点 ,对汉儒“神化圣人”的观念作了根本否定。在“贵无论”和认定名教源于自然的前提下 ,将儒家之圣人的性与情统一于“自然”之中。这种观点以隐晦曲折的途径 ,启开了宋儒“孔颜乐处”的圣人境界之说 ,儒学终于在现实的世界中 ,找到了“至乐”灵魂的所归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一、价值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结构地位近几年,在我国学术界兴起了“价值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价值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所必然具有的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意味着要创造大量的物质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意味着要创造丰富的社会精神价值。在日常活动中,从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都存在着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等问题。整个社会生活,人流驱动着物质流和信息流,信息流调节、引导着人流和物质流。人流是怎样动作起来的呢?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动力源在什么地方呢?寻根究底,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动力源在于“价值”二字,是各类价值——实用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理想(对价值前景的超前反映和构  相似文献   

11.
僧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佛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以来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以及受玄学影响的佛教内部各派对佛学“空”观的误解,继而以“空”来观照宇宙人生,建构了体用一如、境界工夫合一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生境界的特质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志全 《兰州学刊》2010,(9):171-173
人生境界是人在一生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并付诸实施而达到的地步。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活质量、道德水准、艺术才华、感悟能力、生命意义等。它具有社会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可效仿性和具体描述性等特质。它包括人生的幸福、痛苦、知识、成就、地位、使命等实在内涵,以及自由、审美、气功、信仰等虚化内涵。它对人生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要成就人生境界,既需要个体努力奋斗,也需要社会提供相当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为谁之利"就是两种境界相贯通的可能性所在。从群己观看,虽然两种境界中人的群已观不同,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冯兵 《殷都学刊》2007,(4):145-148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糅合了儒、墨、道等学派的民本观念。具体表现为:广开言路的朴素民主观念;君、臣、民三相须;平均主义的物质分配原则;重德轻刑;客观对待民众饮食、男女之事,提高妇女地位;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对《太平经》一类道教经典现代价值的抉发,不仅可赋予道教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太平经》的民本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真正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念等均有着一定的伦理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 ,述评了六种“意境”说。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境界与文化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空无内容的。但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性格、人格、对世界的态度等等)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要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落后,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又要避免科学主义,注意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注意剔除其中的缺点,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政治生活中权力的争夺不局限于取得物质利益的支配权,在更深的层面是追求精神领域的支配权。精神上的联系使大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成员间共享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的政治象征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会和精神需要。从权力的角度,透过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出政治象征的实质是政治在精神领域的权力实践,其研究向度是政治权力本身。权力精英们通过政治象征的运用塑造了政治领袖、掌握着政治话语的解释权、操纵着各类政治仪式。通过意义的阐述和价值的构建,实现了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求,努力增进传受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大力优化传播结构。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