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以国外相关民法典,《侵权责任法》首创了单章规定高度危险责任、切分规定机动车和建筑作业类危险活动致害责任、专款规定核事故和民用航空器致害责任的立法例.该法高度危险责任一章构建了一个内部层次分明的责任体系,各层次有着不同责任规则的适用.该法在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致害责任中,对所有人的课责过严,应予从轻解释;第七十六条应为损害责任类型而非免责事由的规定,管理人所负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应认可过失相抵在高度危险责任中的适用;宜从立法论层次寻求摆脱《侵权责任法》效力位阶上的困境以确立其优先适用地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薛铁成 《齐鲁学刊》2023,(1):106-116
刑法归责对象包含侵害性犯罪和危险性犯罪已成为通识。我国对危险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但对其分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危险犯是指法益陷入某种危险之中,具有结果属性。危险性犯侧重行为本身的描述,不具有结果属性。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是从行为角度认定犯罪分类的结果。虽然这一分类源于日本,但与德国刑法中的危险性犯具有相同的内涵。具体危险犯对应危险性犯中的具体危险性犯,抽象危险犯对应危险性犯中的抽象危险性犯。对前者行为危险性的判断,需要法官依据具体情形作出,对后者行为危险性的判断,由立法直接作出规定,无须法官依据具体情形作出。鉴于刑法用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采用危险犯与危险性犯的危险犯犯罪分类,抽象的具体危险犯(即准抽象危险犯)其本质属于具体危险性犯,不应单独增设。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的刑法第133条之一危险驾驶罪,其条文规定粗疏简陋,具有局限性,付诸司法适用将遭遇困境: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规制范围过于狭窄;条文未能科学表述危险驾驶行为的危险性犯罪本质;对危险驾驶行为规制深度不够,危险驾驶行为肇事造成严重后果的同罪异判难题未解.借鉴英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危险驾驶犯罪立法,刑法应当把握危险驾驶行为的危险性本质,统摄高度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兼顾危险驾驶行为和肇事后果,设立周密完善的危险驾驶罪,以保障公共交通安全,促进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海上危险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危险货物运输中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而在实践中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托运人的责任,较少地关注承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目前我国海事审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探讨了海上运输危险货物的一般责任原则,并具体分析了承运人承运危险货物的特殊责任。  相似文献   

5.
论共同危险行为之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益权 《社会科学》2004,(11):51-56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一次在民事侵权法中确立了共同危险行为法律制度,填补了该问题之法律空白,丰富了民事侵权法之内容。但是,在共同危险行为法律责任承担上,该规定引起了学界的很大争议。深化对共同危险行为法律责任承担原则、免责事由、责任基础等的研究,对于澄清理论误解,引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自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创立以来,一直面临着"无辜的行为人"与"无辜的受害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两难境遇,在各国均优先保护无辜受害人利益的情况下,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内部的责任分担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对共同危险行为人的内部责任承担问题,不应简单地适用平均分担的原则,应坚持合理分担的原则,只有在综合各种因素且不能基于科学方法确定行为人的责任比例的情况下方可让行为人进行平均分担。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类型化与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险法设置危险增加通知义务,以对保险人因危险增加所致的不利益进行救济。危险增加因是否可归责于义务人而有不同类型,并因此有不同的法律后果,我国保险法对此规定显有缺漏。其规定对投保人不仅苛刻,且难合生活的逻辑,应在借鉴他国保险法基础上通过法律解释或修订立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钱英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12-114,86
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对成本管理理论层次提升的推动作用,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密集度、先进的制造模式的变化及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成本计算变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阐明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作业成本法推行的必然,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对现代企业管理及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各国的企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而在我国,从整体情况看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这并不否认个别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目前在我国个别企业开始试点或应用作业成本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普通企业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所体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改善企业管理,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部分应用作业成本法。欲在全国普遍推广作业成本法,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继续试点,成立咨询组织,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严格责任应取相对严格责任的含义,强调举证责任的转移,危险驾驶罪在司法认定中适用了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危险驾驶罪适用严格责任的客观依据是其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不明确,其法律依据是刑法典中抽象危险犯的有关立法,其实质根据是危险驾驶行为与主观罪过之间存在的高概率联系。危险驾驶罪适用严格责任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有效地实现个人权利保障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协调和平衡.提高诉讼效率,充分体现刑法预防犯罪的机能,但是,适用严格责任认定危险驾驶罪应保持谨慎态度,充分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和举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将帮助我国商业银行找出降低成本的源泉,从而减少消耗浪费,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着重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地下挖掘是引发我国城市地陷的诱因之一。我国《侵权责任法》确立了地下挖掘致人损害责任制度。该制度顺应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趋势,拓宽了受害人的救济渠道。地下挖掘致人损害的责任构成应包括经营者实施地下挖掘活动、他人发生损害和存在因果关系三要件。我国应根据不可抗力所起作用的大小确定免责范围,并适用过失相抵减轻责任。  相似文献   

13.
高丽丽 《江汉论坛》2022,(7):127-133
被害人危险接受在实现危险阶段需要通过对危险支配权的考察来认定责任承担走向,哪方主体掌握了危险支配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责任认定结局。围绕对危险支配权的实质认定,实现危险阶段的阻却归责判定核心是确定危险支配权由哪方主体掌握,掌握危险支配权并支配危险实现的主体要为法益侵害结果担责。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实现危险阶段以被害人享有危险支配权为应然状态,以行为人将危险支配权转移至自己管辖范围为例外和阻却归责转折。只有当被害人的行为支配了危险的实现时,才能成立被害人危险接受,行为人掌握危险支配权的,被害人的行为不再充足被害人危险接受要件,不能成立被害人危险接受,对法益侵害结果不能阻却行为人责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它要求刑事立法由传统的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转型。后者是一种新的刑法观,其注重事先预防和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秩序。我国现行《刑法》坚持结果本位立场,恪守传统的罪责自负原则,过度追求法典化,其归责范围过于狭窄,与安全刑法理念不相适应,难以有效规制实践中出现的大量危险犯。由于许多环境污染行为所造成的实害结果一般不会立即出现而是以危险状态长期存在,其最终造成实害结果是一种必然,所以在《刑法》中增设环境危险犯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制意义明显。我国环境犯罪中的环境危险犯设置,应采具体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在罪过形式上,应评价对“行为认识”的罪过而不是对“危险认识”的罪过;在处罚范围上,应当承认单位作为环境危险犯的犯罪主体;在刑罚适用上,应对环境危险犯与环境实害犯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5.
危险化学品的高危险性和我国从业单位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危险化学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独特性。本文首先探索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的闭环供应链风险,通过对其后果和暴露的二元关系的理论分析,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系统地构造了危险化学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体系。该体系以系统定义开始,通过数据收集、定义初始事件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风险决策。该体系的提出为有效的危险化学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欣 《南方论刊》2007,(3):76-76,73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实施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将高危险民事责任纳入民法典是现代民法典的独创,但囿于高危险民事责任自身固有的特性和立法技术的诸多困难,现代民法典的这一尝试未能获得成功。高危险民事责任法典化的动因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体系化的偏爱和现代高度危险活动事故的严重性及传统立法体例的不足。我国未来的高危险民事责任立法应走民法典上的一般化与特别法上的类型化相结合的立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有效规制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使用,已成为一个热点法律问题,保护网络中的个人信息成为当务之急。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法律规制中,应确立一般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特殊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责任适用与行为构成,明确不承担或减轻民事责任的事由,以求多方面完善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案情:曹某驾驶没有交强险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与对向行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致电动车驾驶员杨某当场死亡,交警认定曹某承担此起事故的次要责任、杨某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世界各国刑诉法领域普遍采用的原则,也是国际准则。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要求禁止基于同一事实将一个人置于双重危险之中,与既判力、一事不再理具有相同的性质,我国刑事再审制度应引入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以与国际刑事司法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