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核问题由来已久,从朝美的《框架协议》到朝核危机的爆发已有五年,六方会谈四次成功地举行为朝核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朝鲜和平进程又现曙光。从六方会谈的由来、四次六方会谈的成果剖析来探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以及中国在六方会谈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4.
朝鲜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改善其周边安全环境,满足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美国的歧视和制裁政策导致的.但朝鲜核危机使半岛局势更加紧张,为美国对东亚事务的介入提供了借口,为日本大力增强其军事力量甚至核武器提供了契机,并有可能出现核扩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不想朝鲜半岛再生战事,中国不愿再次卷入朝鲜半岛的战事,所以中国必须努力通过六方会谈促使各方协商,从而促进朝鲜核危机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因素逐渐让位于地缘政治因素,在不放弃对朝鲜遏制的同时,美国采用了有限的接触政策,诱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开始重点防范那些对其抱有敌意并拥有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以武力相威胁的同时与相关国家进行单方面的合作,或直接与朝鲜谈判,但由于美朝固有矛盾从未消除,均没有达到美国预期的目标,凸现单边合作机制的局限.针对当前朝核问题采取多边合作机制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中国正成为一个对半岛事务影响力日益深化的国家,朝鲜半岛相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朝鲜半岛政策,具有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护持效能、对中国外交影响力的提升效能、对朝鲜半岛和平与东北亚安全的维护效能,以及对中朝/中韩经贸合作的促进效能。中国朝鲜半岛政策在运行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朝鲜同中国的分歧、韩国对中国的疑惧以及国际舆论的压力四个层面。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朝鲜半岛政策: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推进机制化建设,在中朝、中韩之间建构默契的双边关系行为规则;增强朝核问题介入的力度,推进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加强中俄合作,提高在半岛问题上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核扩散的逻辑——兼论朝鲜核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核危机的爆发确实有些突然 ,但决非偶然 ,危机既凸显出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努力之间的深层矛盾 ,又折射出美朝之间的长期纠葛与冲突。核武器一直在核时代里扮演重要的国际政治角色 ,核扩散也一直有其深层动因 ,冷战后的核扩散更是获得了新的动力。现行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因其内在缺陷无力有效制止核扩散 ,而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消极影响更使国际核不扩散努力屡屡受挫 ,另外 ,核政治的逻辑使美朝矛盾在当前特殊情势下得以迸发。因此 ,朝鲜核危机的爆发存在某些必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各方围绕朝鲜核政治的博弈动机一直扑朔迷离。笔者认为,朝鲜追求和发展核武器的动因是复杂多重的,朝鲜核政治的本质乃是各方现实利益的杯葛和较量。以解决朝核问题为主旨的六方会谈,由于其本身的功能缺陷及受到诸多因素掣肘,在实现朝鲜弃核和半岛重归和平方面还有很长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主要致力于应对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对朝政策上,其在"巧实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所有政策工具中选择正确的工具或组合.针对朝核问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奥巴马政府倾向于"冷处理",继而"多管齐下",在合作外交的框架内展开更加灵活的外交活动,促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继续以对话方式处理相关问题,不过美国也适度增强了对朝鲜的威慑力量,奥巴马政府仍对美朝关系正常化持一种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核不扩散机制饱受冲击,印巴核试验、朝核危机、伊核问题虽然是直接原因,美俄各自部署、存储大量核武器也难逃干系。2009年4月,美俄重启战略武器谈判,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于2010年4月8日签署新协议。美俄达成新的裁军协定具有多重背景,它既与美俄旧版裁军条约的到期有关,也与奥巴马政府在核裁军问题上态度的转变相关,还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的召开,以及解决伊朗核问题等有关。条约的签订既可推动停滞不前的核裁军进程,又对于严重受损的核不扩散机制产生积极影响。鉴于美俄核裁军协议的有限性,以及美俄在条约扩展至所有核国家上的共识,条约的签署也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的基本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半岛由停战机制转变为和平机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国家,其基本立场是:发挥中国对韩、朝双方都保持友好关系的特殊作用,积极推动韩、朝关系发展,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谊,帮助和促进朝鲜融入国际社会,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清除障碍;加强与美国协调朝鲜半岛政策,求同存异,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以解决朝核问题为契机,以六方会谈为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立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12.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构成了21世纪初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冲突中最直接、最敏感、最复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中的各国共同开展合作解决朝核危机的工作,已经成为实现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方会谈"以及6轮"六方会谈"的成功召开把朝核问题纳入到一个多边框架下解决。尽管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其他国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朝核问题的发展过程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尽管解决朝核危机的钥匙不在中国手中,然而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和今后的政策趋向不容忽视,它不仅与中国的当前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也将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关系到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朝鲜核问题是东北亚地区最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矛盾双方一边是拥有数千枚核弹头的超级大国美国,一边是正在研制核武器的小国朝鲜。美国希望朝鲜完全放弃核计划,冻结核设施并最终拆除核设施。而朝鲜则要求美国与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朝鲜安全并建立两国间大使级外交关系。北京六方会谈为实现朝美两国各自的目标提供了外交平台,和平化解朝核危机将给东北亚地区和整个世界带来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和12月朝鲜的卫星发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朝核危机的普遍关注.国际法核心价值和《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在现代国际法中的重要法理地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基本宗旨与国际法实施机制的特性决定了安理会决议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法律规范性.安理会决议视角下朝美外交博弈的探讨揭示了朝美外交政策的法理困境,从而有助于相关各方在国际法的基础上制定化解朝核危机的行动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普韦布洛"号危机是美朝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最初,美国试图以外交施压辅以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危机,朝鲜也相应地进行了全民战争动员。随后,双方决定通过秘密谈判讨论危机的解决方式。谈判中,约翰逊政府先后采取了"先放人、后调查"、"有条件致歉"和"另签"策略,但朝鲜坚决要求对方"无条件致歉"。最后,美国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朝鲜接受了新的"有条件致歉"方案,危机得以和平解决。从本案例可以看出,以谈判解决国际危机的基本原则如下:抑制诉诸武力或采取过激措施的冲动;适时地发出谈判呼吁或接受对方的谈判建议;在讨价还价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设定有节制的、现实的谈判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即一方(朝鲜)要走出冷战,另一方(美国)则以冷战作为“紧箍咒”来控制朝鲜半岛,主导东北亚局势;朝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希望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要称霸世界,掌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主动权。朝核六方会谈留下诸多启示:对话与合作是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集体行动是制衡霸权的有力武器;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才能走出安全困境;美国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设中将起主导作用;六方会谈透现中国对安全环境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朝韩关系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朝鲜半岛是在局势不断紧张中度过的,这是由朝韩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美国推行其东亚战略的结果。局势不时紧张,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已成朝鲜半岛的常态。朝韩目前的实力都不足以压制、吞并对方,美国也无力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中俄是遏制战争的有力因素,斗而不破是朝韩关系的特征,半岛发生大战的可能性极小。2011年初朝韩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下半年会进一步缓和。朝韩双方都无法支撑长期紧张局势的压力,美国也需要在缓和中寻求朝核问题的解决途径。2011年下半年朝韩双方可能重启经贸合作,有限恢复韩国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  相似文献   

19.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一方面继续沿用杜鲁门政府的所谓"自愿遣返"战俘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下急于停战.由于苏联新领导人改变了原有的对美强硬政策,中国方面不得不在朝鲜谈判中做出某些让步.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对中朝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在谈判接近尾声时美方一度发出核威胁的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这种核威胁根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束.  相似文献   

20.
朝鲜核问题是由冷战后东北亚战略失衡导致朝鲜的空前的不安全感而引发的,因此,朝核问题的解决也是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过程。两次朝核危机中,中国依据自身实力和有所侧重的外交理念,采取了不用的政策和姿态。从中国政府对朝核问题的逐步介入和目前的态势来看,在参与同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如何把握量与度已然成为中国外交在全球舞台中的重要课题,而对六方会谈积极参与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在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