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政治统一、文化快速融合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也为唐代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新的陶瓷制作技法和装饰形式的出现,使唐代时期的陶瓷业无比繁荣,门类众多,对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一个政治统一、文化快速融合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也为唐代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新的陶瓷制作技法和装饰形式的出现,使唐代时期的陶瓷业无比繁荣,门类众多,对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何家英是新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杰出的代表,其最擅长工笔人物画。他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去发现身边平凡人身上的光芒,注重绘画对象的心理世界与内心感受。他的工笔人物画中,在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意境、中西技法相融上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开创了中国工笔人物画新时期的新发展。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大致从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性、以政治主题和唯美主题为主的现实性、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诗意性这三方面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梁楷是我国著名的宋代人物画家,是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画风具有不同阶段性特征,早期沿袭李公麟白画的精微,晚年寻变,形成美术史上独具一格的的减笔风格,也是减笔人物画的创始者。梁楷的作品蕴含着鲜明的艺术构成因素,体现出他在造型、张力、笔墨的三个层面。在他的作品的精神追求层面,体现出浓厚的“真”和“新”的精神。他的写意人物画与民族文化结合紧密,对后世乃至中国近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彩画自1715年由传教士郎世宁带入中国,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在漫长的中国水彩画发展进程中,出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水彩画在风景和静物题材上大放光彩,而在水彩人物画方面长期滞后。时至今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表现在水彩画方面即是水彩人物画创作的极大跨越,无论是在水彩人物画创作的题材上还是在具体的创作技巧上都展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也进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水彩人物画画家。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下的老、中、青三代水彩人物画家的作品进行梳理,进而描绘出当代中国水彩人物画的现状,继而为中国水彩人物画更好的未来做出铺垫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和民族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认为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极其复杂的一个时期,在民族政策上是正确与错误相交织,在民族工作方面 则是成就与失误并存,但从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新中国民族 工作的曲折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水彩画在发明之初往往被用来描摹风景和静物,真正意义上的水彩人物画出现的时间要比水彩风景画和水彩静物画晚一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西方水彩画,但关于当代西方水彩人物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却并不充裕,这使得我们对当代西方水彩人物画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从宏观上概括当代西方水彩人物画的现状,进而举例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以使读者能够对当代西方水彩人物画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王波 《民族论坛》2008,(1):22-22
中国人物画宋代以前就已经发展成熟,技法运用主要在于线描、晕染、敷粉等,造型追求的是形神兼备。梁楷创造的写意人物画打破了人物画的历史陈规,艺术家的主体精神灌注到绘画之中。它的出现是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家主体精神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具有丰富的色彩、精妙的技巧,严谨的造型,对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和绘画特点进行了巧妙的回答,再现了生活中的美。当今社会,是工笔人物画飞速成长的阶段,工笔人物画中也逐渐加入了意象表达,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人们通常认为,"以形传神""迁得妙想"是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方式,这样才能达到生动的艺术效果,但也可以通过线条的灵活概括、设色的随类赋彩,让简练驾驭繁复,通过色彩抒发情感,把意与形相互交融,情与景相互辉映,从而达到气韵生动、多元共生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养料。许多水墨人物画家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对绘画的语言、色彩、造型等进行了充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能够在提升作品整体效果的同时,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本文结合水墨人物画与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少数民族文艺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进入大发展和成熟时期。具体表现为资料的搜集出版 ;专题专人的研究 ;族别门类史和综合门类史的撰著 ;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专业报刊杂志的创办 ;学科点、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等。资料的搜集首推由文化部、全国文联及各协会、国家民委联合主持 ,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承担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集成》、《中国戏曲集成》、《中国器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7套集成。基本囊括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艺 ,特别是民间文…  相似文献   

16.
水墨人物写生是水墨人物画从业者必须不断磨练的一个过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写生的过程中摸索出笔墨和线条语言及造型规律,从而掌握水墨人物画中用线、用墨、用水和用色的技巧和艺术。本文从写生在水墨人物画中的作用和地位谈起,系统阐述了水墨人物画中的线条应用艺术、水法的应用艺术、用墨艺术及笔墨与造型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苏建灵,周昆云(一)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国内大民族统治阶级无不奉行民族压迫政策,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还受到外来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解除这双重的民族压迫,成为中国各民族解放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书法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受到当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书法史上诸多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在书法理论方面均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对于宋代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任务却是: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与传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和突破。宋朝,除了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之外,还有许多人对其书体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他们既是继承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和突破自己。所以,从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宋代时期不但是书法艺术发展繁荣时期而且也是书法理论不断发展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深耕传统,辛勤耕耘近60载,李风杉潜心致力于探索写意人物画的精髓,师承蒋兆和、周思聪的笔墨精神,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雄健的笔墨语言,着力表现人道主义情怀这一永恒主题,并以其奔放而不失严谨,秀润而不失厚重的艺术风格以及蕴藏其间的人文关怀,显示出恢弘大气、雄劲刚健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其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上的江湖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试论明清时期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丁洪涛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至今已逾千年。虽然它不曾像佛教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它至今仍然是中国境内十余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并对他们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产生了深刻为影响。而且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