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8年7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16届世界档案大会上,设立了拯救全球重要混农林复合文明系统的历史记忆库:关于中国土著文献遗产‘锦屏文书’保护利用的专题论坛,作为大会前沿专题之一。专题论坛上,贵州大学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所长龙宇晓教授和贵州民族文化宫高聪主任分别作中心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历代名中医辈出,中医药档案文献十分丰富.中医药档案文献资料对现代中医药科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很高的实践应用价值.不但要保护好还要深入挖掘利用中医药档案文献资料,积极拓展济宁市中医药文化及其产业化,造福全市人民群众.本文通过整合分析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档案文献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探索中医药档案文献保护和挖掘利用的新观点新方法,立足现实为进一步做好济宁市中医药档案文献的保护和挖掘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济宁市中医药档案文献保护和利用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3.
华林  邱志鹏  杜其蓁 《民族学刊》2020,11(2):8-14, 121-122
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对改善馆藏藏族档案文献资源结构,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有推进作用。论文分析藏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存在问题,阐释资源体系构建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资源体系构建框架与实践应用建议。这一资源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开展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化建设,完整构建、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藏族记忆。  相似文献   

4.
遗产旅游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涉及到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特别是真实性问题.J.E. Tunbridge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到遗产>,从另一个视角,对遗产与真实性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诠释,这些阐述和诠释扩大了人们传统意识中有关遗产的概念,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遗产保护理念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转变,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整体环境保护,从静态、被动保护到动态、主动保护,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完善。本文以大理古城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大理古城活化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减缓开发速度等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对策措施,探讨大理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沈宁 《民族学刊》2012,3(1):50-58,94
以历史研究为基础的,以“亚历山大范式”为模式的传统博物馆和档案馆的遗产形式,正面临着记忆研究方法的新挑战。“记忆研究”这种新的遗产研究方法旨在提出对传统遗产模式的反思,强调基于普通民众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重视对非强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从而构建一种反强权的遗产学理论体系和世界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院贝弗利·巴特勒博士的《遗产与当下的过去》一文,总结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回顾了从遗产学兴起以来的发展道路,并表达了相应的批判性意见。该文可为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发展事业提供西方视角的理论解释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中与文书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文书档案工作实践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毛泽东在文书处理工作、档案保管工作及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等方面身体力行,为中国档案事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丽江     
《中国民族》2008,(11):67-67
1997年12月4日,从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的丽江,以整体保护的形式成功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丽江腹地的“三江并流”随后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03年8月,“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小城,成为国内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作为秦汉以来中国的行政中心区域之一,陕西汇集了丰富多样的美术遗产。研究认为,要将陕西打造为汉代美术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品牌区域,必须充分依托该地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民俗价值与实用价值,通过政府和民间力量的整合配置,将公益性保护与开发、盈利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充分挖掘美术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潜力,完善对陕西汉代美术遗产的运用、修复和创新等保护开发策略,推动美术遗产的“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潘君瑶 《民族学刊》2021,12(4):41-51, 11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强调只有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对遗产文化符号进行“神圣化”“重复化”与“现时化”的阐释与展示,才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形成文化记忆,“活态化”传承与传播遗产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音乐自古以来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与天地同和,且与礼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中国的第一份世界记忆遗产恰恰就是音乐。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成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珍贵档案,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音响档案。这份珍贵的音乐档案让世界震惊,令国人骄傲。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几代前辈学者满怀对传统音乐的热忱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才贝 《中国藏学》2023,(4):20-29+210-211
中国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跨境圣地,历史上就是中国与南亚、中亚文明交流、民间贸易的重要区域和通道。文章通过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汉藏及南亚相关文献对于冈底斯山的多重表述,阐述文化内涵的差异及文化价值的普遍性,强调了冈底斯作为中国“神圣遗产”的定位,补充学界对于这一研究主题的不足。冈底斯在汉藏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体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面向,反映同一景观的不同文化认同,共同点在于雪山的神圣性特征。苯教早期圣地志文本强调了冈底斯作为创世神的一面,衍生出一套本土概念词汇,这在其他文明中是缺乏的,可视为冈底斯信仰中国化的精粹表述。其次,通过冈底斯在南亚相关文本中的不同形象阐释,揭示文化内涵的差异及我国传统文化与南亚诸国文化间交流互鉴。最后回到“文化遗产”的视角,指出冈底斯山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具有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认同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与历史用另一种方式赠予我们的瑰宝,它们体现出来的价值无穷无尽,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追求开发物质遗产带来经济效益,商业性的开发对其造成建设性的破坏,使得遗产失去了原有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存在价值和稀有状态可知,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在各个国家或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在这方面我国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需要总结和借鉴先进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从不同的案例或相似的情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管理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使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共赢的初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动议及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实施的理念、目的意义结合我国现状作出简要评述;并对抢救、保护仅有母语而无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必要性,作出呼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和精髓,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另一方面是保护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式的开发,在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重新投入到保护与宣传工作中,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非物质文艺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和精髓,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另一方面是保护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式的开发,在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重新投入到保护与宣传工作中,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非物质文艺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物档案是文物真实的记录者和传承者,也是保护、管理、研究文物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料。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情况及其价值,还能够为今后开展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工作者来说,充分认识到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新疆为例,对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和利用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实现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与物质不同遗产,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的目的就是在不扭曲文化遗产内容的前提下,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于2015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土司遗产(TUSI SIT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处土司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论述了土司遗产开展旅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其资源概况和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着来自产权、 产品、体制、 资金、 动力、 分布现状这6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文章针对土司遗产跨省分布的特殊情况,结合遗址的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构建了"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土司"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性地将遗产旅游开发和地区扶贫相结合,以真正实现遗产所在地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和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该研究对于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产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项目评选、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许多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存了下来。《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为人们寻访历史文化踪迹,欣赏不同文化的创造魅力以及回归自然享受田原生活的慰籍提供了极好的精神场所。但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固定空间形式的物质遗产,它是脱离开世界活形态文化传统的一种静态存在,是一种物化的时间记忆,和物化的空间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