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族群起源、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对剖析历史具有深远影响。闽南非遗文化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丰富的艺术审美,是闽南地区古老民族的生命力展现,同时也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其中体现出民族的普遍基因传承,是地域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能够在其中窥探出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对闽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进行研究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在历史文化长河的发展和变迁,能够丰富对民族自身的认知提供有益佐证。然而,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样也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和理念,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与破坏,鉴于此本文首先对闽南地区非遗文化进行简要概述,再分析闽南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将从传承人培养、PBL项目、田野研学、周边产品、信息手段五个角度来探索全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各大传统村落中,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独具匠心。在宗族文化与华侨文化影响下,闽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展现出了演进规律与布局特点。现阶段,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并不容乐观。故而,本文从闽南传统村落价值方面着手,分析了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增强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隔门贤》为代表的长安道情属于我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即我国的民俗文学的一支。源于道教仪式音乐的道情,在民间土壤的浸润下,最初的宗教性逐渐淡化,变为民俗民风的载体,其音乐表现也逐渐多样化。本文旨在对道情艺术的源与流、里与表进行探索,试图从中发现、梳理出民俗音乐艺术中深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华夏 《中国民族博览》2023,(19):113-115
相较之其他音乐体系和音乐类型而言,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歌曲内涵、音乐文化、演唱技艺、音乐特色、编曲方式具有多样化、娱乐化、现代化特征,且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塑造力极强。尤其是随着现代音乐文化体系的发展,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更趋于多元化发展,自带的音乐张力、艺术张力、歌曲情感不断扩充,让音乐表现力度提升,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也在不断呈现。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承载了大量的精神内涵、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娓娓道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也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基于此,借助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元素就成为关键。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基本内涵及其中蕴含的传统音乐元素,探索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呈现的价值,分析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秦文斌 《中国民族博览》2020,(1):198-199,218
闽南地区作为历史上移民人数较多的区域,一共经历了四次人口大迁徙,所以有着丰富的中原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受到海外文化影响。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基础,所以奠定了该地处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突出的建筑代表,即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其中大量的建筑装饰是该建筑组群最为突出,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反映出闽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鉴于此,本文将以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及其装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工艺技术、礼仪宗教、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谈谈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闽南地区作为历史上移民人数较多的区域,一共经历了四次人口大迁徙,所以有着丰富的中原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受到海外文化影响。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基础,所以奠定了该地处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突出的建筑代表,即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其中大量的建筑装饰是该建筑组群最为突出,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反映出闽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鉴于此,本文将以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及其装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工艺技术、礼仪宗教、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谈谈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放眼整个闽南地区的旅游市场,不难发现,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存在做工差、缺乏创意、复制严重的问题.旅游产品要突出独特的旅游景区的风土人情.闽南古厝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将闽南古厝文化元素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贝莉 《中国民族博览》2022,(24):137-138+142
艺术歌曲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典型的体裁,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歌以及歌剧具有明显的差别,总的来讲,可以将其视为诗歌和音乐艺术间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与文化相互冲击、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环境下,艺术歌曲作品中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美日益凸显,这也成为了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之一。为此,文章针对平衡声乐演唱钢琴伴奏的要点内容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当地的音乐艺术为数不多,北京曲剧为其中一种,它是真正产生于北京本土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现北京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更体现北京人文文化中的生活文化、艺术文化,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北京曲剧以戏曲的形式存在,但它仍保留了说唱的艺术特征,曲艺艺术贯穿始终,地位不容忽视,并且它才是构成北京曲剧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北京曲剧的未来发展方向需将曲艺艺术延续保留。  相似文献   

10.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艺术教育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探索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策略,分析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教育中能够起到拓宽审美内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阐述当下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程度有待进一步重视,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进而得出未来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发展,应当强化应用意识,建构内容体系,同时应当创新教学设计,增加教学实践,既要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也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巴渝区域视角,对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以巴渝区域的民俗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立论原则。通过对史料的甄别,择选出巴渝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喜花鼓、哭嫁歌两种不同类型的乐曲,以此为范例,对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进行梳理及研究。以此得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是培育该区人民民族认同及共同意识的载体。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产生于人民的交流及交往当中,是历经民俗文化变化而转化而成的结论。并且探讨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民俗文化的变化史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民勤元宵灯山会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可称为我国传统民俗的奇葩。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与舞蹈属于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产生与人类进化有紧密联系,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探究音乐与舞蹈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文化领域的良好发展。本文主要围绕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价值、舞蹈创作中音乐与舞蹈间关系两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舞蹈创作中音乐和舞蹈间的联系,进而在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创作出艺术价值较高的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15.
对桑植民歌音乐形象与音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其音乐特征的剖析,要对桑植民歌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对桑植民歌艺术特征的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本文通过对桑植民歌所呈现的音阶调式结构的完整性,节奏的灵活多变性,旋律发展的多样性,结构曲式的非对称性等这一系列特征的研究,认为民间音乐特征就是民间语言的一种高度概括与表达的"修辞活动"。桑植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征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土家族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联合国及某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主要包含四方面 :1 文化遗产———有形的 :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无形的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文学、艺术、工艺技术及其无形的文化载体 (国画、京剧、书法 )等。2 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科学、美学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自然景观、天然名胜、珍稀动物生态区等。3 综合性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混合物 ,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4 民俗、民间文化———也含有形与无形的一切民间民俗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正>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用闽南语演唱,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它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等地,也随着闽南人的脚步,传播至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正所谓:“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2009年,南音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乐曲由50套带唱词的“指”、15套纯器乐曲“谱”以及上千首带唱词的散“曲”构成,海内外南音人将这些乐曲视为珍宝,齐心合力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8.
史君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17-118
舞蹈是社会精神、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产物,可以说是人类非常古老的艺术之一。在舞蹈中,其具有音乐、美学、运动以及舞蹈元素的融合,通过舞蹈者肢体方式的应用对美进行表现以及诠释,可以说,舞蹈艺术具有着非常独特的美学规律以及美学特征,如果舞蹈失去了美,那么则不能够称其为舞蹈。对此,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如何能够对美的性质产生正确的认识,在对舞蹈美学规律、特征进行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则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本文中,将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拉祜族芦笙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芦笙舞在拉祜族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芦笙舞存在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粗犷、豪迈是拉祜族芦笙舞的主要特点,这也充分展现出了拉祜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在拉祜族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及娱乐健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价值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当地的音乐艺术为数不多,北京曲剧为其中一种,它是真正产生于北京本土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现北京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更体现北京人文文化中的生活文化、艺术文化,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北京曲剧以戏曲的形式存在,但它仍保留了说唱的艺术特征,曲艺艺术贯穿始终,地位不容忽视,并且它才是构成北京曲剧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北京曲剧的未来发展方向需将曲艺艺术延续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