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在这一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应该体现在领导、协调、保障、激励这四个方面.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治理的职能,必须从组织建设、工作方式、党务干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基层党建由单纯强调组织覆盖向各方面工作全覆盖转变,由执政党单方面治理向社会各个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由单一的应急治理向全面的科学治理转变.同时,进一步从思想、作风、能力、制度四个方面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水平,从健全体系、培养骨干、强化职能、加强监督四个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是政府等治理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上运用权威配置资源、维持秩序的一个过程,它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和持续互动等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政府一直是灾害治理的核心主体,但在灾害复杂性与常态化趋势不断突显的风险社会,政府“唱独角戏”的传统灾害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接踵而来的各类灾害,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共安全需要,而企业因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则能弥补政府在灾害治理中的诸多不足。发掘与发挥企业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参与灾害治理,既是新时代解决中国应急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需要,也是中国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政府必须承担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从法律、政治和社会多方面发挥作用,为企业参与灾害治理创造良好条件,走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灾害管理模式,迈向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合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灾害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城市雾霾天气越发严重,凸显了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通过从利益、行为、制度及激励四个方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缺失导致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而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协调经济与生态利益、实现主体行为转变,完善生态制度保障以及明确激励方向四个方面提出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国家抗逆力是一个国家的灾害承受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打造具有抗逆力的国家已成为不少国家灾害治理的重要目标。作为饱受灾害侵袭的国家,印度开始将市场与社会组织纳入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发挥私营部门在国家抗逆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公私伙伴关系(PPP)视角,通过对印度灾害治理PPP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分析,以及对印度企业参与三次灾害实践的考察,发现印度开始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灾害管理模式向公私合作的现代灾害治理转变,私营部门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P成为一种连接公私部门在灾害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国家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对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所追求的是治理现代化理想图景与现实进路的统一,这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实践的有效性。基于历史考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有着特殊的形成逻辑,自发秩序与控制秩序的交织主导着乡土社会,"双轨政治"、"国家介入"、"国家进入"、"乡政村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的阶段特征。基于现实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进一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吁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发挥更大效能。为此,需要发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治理主体上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方式上做好制度之间的有机协调,治理过程上实现多维度的整合,治理技术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共同绘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态图谱。  相似文献   

7.
管理变革是推进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必然要求。合并高校必须要转变观念,从常规型管理向创新型管理转变,从有形资源管理向无形资源管理转变,从直线参谋型结构向事业部型结构转变,从单一文化管理向跨文化管理转变,只有在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大胆创新,才能在实质性融合中发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整合优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灾害治理中的运用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基础。灾害治理的结构、过程与大数据构成了立体的、整合性的逻辑框架。灾害治理的结构逻辑包含技术、灾害、组织,即治理手段、治理对象、治理主体。灾害治理的过程逻辑包含从灾前、灾中到灾后的全过程。灾害治理的大数据逻辑,包含大数据的获取、分析与决策。整合性逻辑突显了大数据与灾害治理结构的融合以及大数据与灾害治理过程的融合。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大数据与灾害治理的结构逻辑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割裂现象,与此同时,大数据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灾害监测与预警,未能应用于灾害治理的全过程。为化解双重困境,促进大数据的应用及作用发挥,有必要从技术提升、制度优化、全过程应用等方面改进现有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适应行政民主化潮流和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而协同学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应着力于从主体互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督惩罚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并从理念、机制和行动三个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系统设计,即通过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和全面推进多元主体环境信息公开共享等路径来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论纲围绕研究总纲、核心议题、方法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四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从总体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可以从时间、空间、内容、领导、社会、伦理、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和总体性阐释。从主题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乡村治理中的若干核心关系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等作为核心议题。从方法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集成法、学科交叉法、辩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视角论分析,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从历史视角、文化视角、政治视角、伦理视角、法治视角、技术视角六个方面进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农村生态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然而,农村生态治理在价值理念、行为主体、技术支撑、生态产业和制度体系等方面存在系统困境。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突破困境,从以绿色理念引领农村生态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农村生态治理体系,加强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快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健全农村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五个维度实现农村生态治理理念、主体、技术、产业和制度的生态化转型,提高农村生态治理能力,尽早实现乡村全方位振兴。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科层制政府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政府管理形态,数字政府是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高质量产物。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明时代,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数字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变。在以市民诉求治理驱动的数字政府建设中,北京市“接诉即办”数字治理改革突破了党政体制下基层治理条块分割的制度藩篱,构建起了精准高效的数字治理平台与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和演进。以数字化驱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以技术赋能引领治理制度体系变革,防范和避免数字化转型陷阱,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社会巨大变迁的应时之举,更是打造组织更协同、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的现代政府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拓展至包括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村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政府、农民、市场、社会等四维治理主体。随着治理环境多样、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关系多维,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关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对利益关系间的交互形成了多种利益矛盾: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间的博弈、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抵牾、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间的冲突。协调这些利益,单靠法律治理是不够的,需要将软法治理引入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选择自治、德治、法治相统一的治理价值,进而形成软法治理的双重参与机制、效力约束机制与耦合衔接机制,用以弥合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规制困境,进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制度保障不健全、话语权社会载体不力、话语的正当渠道不畅,进而制约了公共治理的实现。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需从四个方面入手: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治理机制,协调利益矛盾;完善多中心治理,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弱势群体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其政治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治理驱动人类迈向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的智慧社会,并对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文化主题,如身份、社区和归属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呈现出从追寻"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到注重"数智化"治理的合法化、从"虚拟社区"到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治理、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互信社会的治理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在智慧治理变革和发展中,衍生出"离群文化"风险、"匿名文化"风险与"开放文化"风险.但是,智慧治理存在的风险或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性、安全性和互信度等技术与文化特征实现有效规约.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治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即倡导有温度的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数字文化价值内核的嵌入;完善多元主体与技术互构的协同关系结构,建设数字文化视野下的角色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智慧治理的数字文化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治理驱动人类迈向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的智慧社会,并对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文化主题,如身份、社区和归属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呈现出从追寻"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到注重"数智化"治理的合法化、从"虚拟社区"到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治理、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互信社会的治理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在智慧治理变革和发展中,衍生出"离群文化"风险、"匿名文化"风险与"开放文化"风险.但是,智慧治理存在的风险或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性、安全性和互信度等技术与文化特征实现有效规约.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治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即倡导有温度的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数字文化价值内核的嵌入;完善多元主体与技术互构的协同关系结构,建设数字文化视野下的角色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智慧治理的数字文化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既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仍然薄弱。“镇村一体化”是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有助于消除园所之间保教质量的差异,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多元治理理念下“镇村一体化”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困境:治理主体角色困境、治理过程中的协调困境、各主体间认知能力失衡困境、持续互动的技术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镇村一体化”的治理路径:做好镇村一体化治理组织建设、创新一体化治理制度、提高弱势治理主体的认知能力及积极主动性、创新治理技术、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9.
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是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内在必然要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应直面现代治理在主体能动、价值包容、制度公平、实践平等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作为回应,组织力提升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即属性表达由“认知型”向“认同型”转变,实践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实践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运行机制由“连接型”向“耦合型”转变,考评机制由“考用分离”向“考用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20.
管理变革是推进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必然要求。合并高校必须要转变观念,从常规型管理向创新型管理转变,从有形资源管理向无形资源管理转变,从直线参谋型结构向事业部型结构转变,从单一文化管理向跨文化管理转变,只有在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大胆创新,才能在实质性融合中发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整合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