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牧是辽代经济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契丹族以鞍马为家,车帐为室,四时游牧,其日常生活,兵马军需,无不与畜牧业有关。因此,辽代的群牧制度是契丹族畜牧经济史和辽代官制史研究中较有意义的课题之一。本文拟从群牧制的源流入手,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畜牧业是契丹族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契丹族早期主要游牧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为中心的草原地区。从目前可见到的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分析,在契丹族早期社会经济结构中,尽管存在着农业因素,但畜牧业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大量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契丹人的墓葬中,游牧器具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在一些契丹人墓葬中发现的壁画中,都对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有具体的描绘。然而,  相似文献   

2.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辽王朝的政治核心 ,也是生态敏感地带 ,探讨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是研究辽代经济以及环境诸问题的前提。辽前中期是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最多的时期之一 ,主要包括编户人口、提辖司户人口以及迁往中京地区的人口 ,三部分人口约 3 5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 ,主要将编户人口与提辖司户人口列入农业人口范畴之内 ,并未考虑迁移人口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其实 ,由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往辽中京地区的人口均属农业人口 ,同时也是辽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列入 ,即全面复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人口规模与农田垦殖规模、生态环境直接相关 ,这 3 5万农业人口决定了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开发规模 ,同时也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3.
辽朝是契丹族统治者在我国北方建立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国家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或916年——926年在位)至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在位),历时二百余年。(后来耶律大石建西辽,又历八、九十年,乃辽朝的继续。)早在公元四世纪时,契丹民族即活动于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其后,它经历了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发展到封  相似文献   

4.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在西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原先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从此便以“乌桓”之名出现于史册。  相似文献   

5.
试论内蒙古赤峰市及辽宁省西部新石器遗存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市北依大兴安岭的南段,南界于燕山余脉七老图山。出于白岔山的四拉木伦河是辽河的西源,它及南北支流老哈河、教来河与乌尔吉木伦河纵横交错其间,构成了复杂的地貌;辽宁西部西北靠努儿虎鲁山,西南临渤海湾。中部又有松岭,其间被大、小凌河所切割,形成丘陵地形。七千多年前,气温偏暖,这些地方都被温带落叶阔叶及针叶林覆盖,为森林狩猎民提供了充分的生活条件。最近数千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逐步改变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使西拉木伦河及大、小凌河河谷地带宜于农耕;西拉木伦河西北的沙丘地带与蒙古草原性质接近。逐渐为队事不同经济生活的先民提供了栖息、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 达斡尔族昔居西拉木伦、哈拉木伦之地(即今辽河流域)。当时有萨吉哈勒迪汗者,曾是达斡尔族之部长。后来,萨吉哈勒迪汗率领部众,避兵北迁至黑龙江上游,其一半部民粮尽力疲,留于该地。萨吉哈勒迪汗又领另一半族丁,仍往西行,然而其去后阗寂无闻。此方留住者,分屯聚处,又设木城数座,建设房院,种田狩猎为生活计。此本族相传之言,并非谓之无因。十二世纪中叶,女真族金朝取替契丹族辽朝的当时,曾有契丹人纷纷北上的历史记载。从近古以来,黑龙江沿岸地区居有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人,实为无庸置疑的。现存的达斡尔族家谱史记,可给我们提供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格尔木河     
格尔木河,是柴达木盆地的第二大河,水利资源丰富,属于内流河。发源于昆仓山北麓,分东,西两支,西支叫昆仑河,又叫叫奈金河,瑶池河;东支叫舒尔干河,也叫曲水河,是格尔木河的正源。  相似文献   

8.
从新石器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至辽宋夏金、元明清 ,称雄于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相继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以及蒙古。本文主要由洮儿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入手 ,试就蒙石科尔沁部源流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9.
风景是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哈德逊河被誉为“美国之河”,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风景成为早期美国的象征,是美国民族身份构建、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之旅的参与者。从独立战争到美国内战前的19世纪中叶是美国自我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众多文学家、画家、历史学家和景观园艺家审时度势,借助哈德逊河的独特风景,从两个方面助力民族身份构建:一是通过描绘哈德逊河流域的如画风景美,激发美国人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民族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二是揭示河流风景背后的深层意义,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层面为构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人口迁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人口迁徙研究申友良本文所研究的东蒙古地区,①特指大兴安岭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老哈河域一带的地区,相当于现今赤峰市辖区和哲里木盟辖区。辽金元时期,不仅是东北各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民族及整个中华民族形成...  相似文献   

11.
修水河     
修水河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源出江西省铜鼓县西南的大围山麓,由定江河和金沙河汇成。先后纳入修水县,武宁县的众多小支流,至永修又纳入潦河,至吴城镇注入赣江转汇鄱阳湖。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13.
合河古城与合河关考查记傅淑敏199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我应兴县县志办公室之邀,赴兴县考察古城。兴县原名合河,旧城在今县城西25公里的碧村,宋元丰以后才迁今址。因地处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故称合河。此行的目的要验证碧村古城是否为合河县城,其北裴...  相似文献   

14.
喇叭河     
《中文信息》2006,(10):106-110
到喇叭河路况非常好,全家周末出游的话非常合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金界壕考》为王国维大师的力作,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之不足,而致对某些问题考证有误。比如对乌古敌烈部迁徙路线、地理方位考证不确;对鸭子河、鸭子河泺方位确认亦有误,本文对此予以订正。本文认为,乌古敌烈部迁徙共二次,第一次东出兴安至泰州,后越百年,复南移乌拉盖尔河流域再经归流河谷东出兴安,再北上蒲与路与先民汇合,乌纳水实为今乌拉盖尔河。鸭子河泺非科尔布察罕泊,当为今之肇源茂兴泡,他虎城实为辽之长春州,辽之泰州应为黑龙江塔子城,而非吉林四家子古城  相似文献   

16.
河湟皮影戏与河湟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能满足河湟民众多方面的需求,在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的宗教俗信与寓教于乐中成为了河湟民众表述村落信仰、实现族群教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具有信仰、教化、传播、调节等四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古本《竹书纪年》有"启征西河"和"胤甲居西河"之记载。启征西河即文献所载启诛武观。"五观"即"五子"亦即"武观",并非启之五子或季子,而是参与反叛夏朝的异姓诸侯。启征西河应是夏代初年夷、夏激烈民族斗争历史背景下,夏族与传说中的虞舜的后裔的国族观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根据有关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判断,胤甲所居西河极有可能即在古观国,今河南濮阳清丰一带。夏代西河得名盖缘于该地位于古《汉志》河以西。  相似文献   

18.
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湟地区文化的多元性河湟地区即由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及大通河流域构成的“三河”间地区 ,在地理上很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因为 ,它地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区域内有草原、山地、谷地等多种地质地貌 ,海拔从 1 0 0 0多米到 40 0 0米以上 ,气候有干旱、有湿冷 ,所以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缺乏内部同质性的地区。这一概念之成立主要缘于其文化上的特殊性 ,是一个文化上相对独立的单元。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该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正是文化的多元性构成了它的一致性、它的特色。河湟文化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大文化系统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牛汝极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63-181,206,207
7世纪中叶,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开始传入中亚七河地区,并为突厥语部族所信仰,汉语称之为景教。蒙元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景教在七河地区臻于极盛,与其他宗教一起形成了多元化宗教局面。14世纪中叶,随着突厥语部族改宗伊斯兰教,景教逐渐趋于湮灭。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知,七河地区基督徒的日常用语主要是中世纪突厥语方言,而在传教场合则主要使用叙利亚语,但叙利亚语并非当地的主流语言;当地家庭普遍有基督徒,除了传教士以外,信徒中还包括其他职业者,比如军官、教师等;元代七河地区的基督教与中国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反映了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七河流域发现的碑文资料对重建当地基督教的历史,全面认识元代中国和中亚基督教的真实状况,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内涵,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述了金元之际元好问与河汾诸老的交游情况,对于认识这一易代之际文学活动和文学面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