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源域映射到未知目的域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之中。人类与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仅使用动物习性或性状来映射未知域,也会将人类的道德与性状投射到动物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动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模型下,生成了不同的隐喻认知模型,因此中日语言中动物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探讨十二生肖中“猪”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异。  相似文献   

2.
过去,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上升到了思维高度。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反映了两国人民看待与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其中,“菊”作为随处可见的植物,在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具有大量丰富的隐喻表达。通过分析“菊”在中日语言体系中的隐喻性表达,可以揭示出中日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进而探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分析流行语的语言,我们可以有效了解社会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框架,结合从官方媒体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检索出的100条真实文本,对流行语“XX刺客”构式进行分析,发现它的产生离不开汉语认知隐喻机制的影响。最初产生的句式表达是“雪糕刺客”,因为仿拟类推和高频使用逐渐产生更多类似表达,最终凝固成为语法构式,以“XX刺客”形式存在于汉语中。“XX刺客”代表的这类戏谑构式语言折射大众社会消费心理,暴露相关市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供需矛盾调节和市场合理化定价的隐性指向标。  相似文献   

4.
空间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处理方式。本文仅从现代汉语方位名词“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出发,分别对在具体语境中“上”和“下”所表示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解构,希望对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方位名词细节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5.
汉语意合词语及其英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富强 《民族论坛》2006,(10):56-57
“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是汉族人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汉语词语的编码机制,反映了汉语词语以语义为重的本质特征。汉语词语注重语义,遵循客观事理,与英语的形态性特征截然不同,它充分遵循时序先后律、空间大小律、心理重轻律及事理因果律等,体现了汉语词语意合本质。在英译时,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对应手段,但必须根据汉语词语的意合和英语词语的形合进行修正,运用直接对应、反向对应和融合译法,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一、汉语词语构词原理汉语词语意合构词原则或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时序先后律,指汉语词语组织的先后顺序:先发生…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语汉语借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人民或密切往来,或杂居一处,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本文通过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事实,论述了汉语借词进入维吾尔语的历史过程、汉语借词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8.
"民族"译谈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把汉语中“民族”一词及相关词语译成英语,或者把英语中nation、nationality、ethnicgroup、people等词及相关词语译成汉语,都是颇费心思而饶有趣味的事情。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多义词,翻译中必须对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有准确的理...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可谓是不胜枚举。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雷考夫和约翰森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热烈探讨。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更加优美、丰富多彩。认知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映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使用。而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对隐喻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在现实语言中,人体隐喻主要依靠映射来实现。汉语及越南语中都普遍使用人体词"头dau"作为始源域映射空间、时间、功能、量级等抽象范畴的目标域概念。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原始的数概念为“一二五”模式,其中“一”〔deu(24),n(((33)〕和“二”〔so:((24)〕源于男根和女阴;“五”源于“张开五指的手”〔a(55)〕,义为“多”“全部”。这不但合乎原始思维的模式,而且有语音上的根据。后来,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壮族的基数词从一发展到十,形成一整套借汉语词,同时保留原来的“一、二、五”民族语。由于原始模式中的“多”与“五”对应,所以壮语基数词中缺少“三”“四”,便借用汉语词补缺。  相似文献   

13.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6,7(2):14-20,95-97
道孚藏族是康巴藏族的族群之一.在同各个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道孚藏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由“母语道孚语”到“母语—汉语”的双语文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道孚县域内道孚藏族的母语道孚语与汉语语言接触的类型模式、接触历程、不同区域语言使用情况等因素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和分析了道孚藏族双语文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调适等现实问题.力求通过这—特殊文化现象揭示出康巴藏区双语文化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佛教语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与变异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了解佛教从语言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习得语言训练孙晓兰在我执教的幼儿园,是一个多民族的幼儿大家庭。这对于扩大幼儿的视野,从小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但在语言教学方面却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和特殊性。这种“难度”和“特殊性”又为我们探索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及其特点提供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民族》的读者 ,笔者一直关注着朱伦先生和乌力更先生有关“跨界人民”概念的讨论 ,颇有收益。在读了朱先生的两篇文章后 ,笔者也有一些疑问冒昧向先生提出 ,谬误之处 ,还请朱先生和读者指正批驳。一朱先生主张将“跨界民族”改译为“跨界人民”的根据之一是汉语中“民族”与西方语言中“nation”的概念一致 ,而西方语言中“nation”意指国家或国民 ,所以“跨界民族”之说不能成立。但朱先生却避开了汉语中“民族”一词除广义概念之外 ,还有狭义概念 ,而狭义概念中的“民族”并不是指西欧语言中的“nation”。汉…  相似文献   

17.
"东干"来自"屯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干"一词来自"屯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对新疆的屯垦实边政策后,是汉语词语在突厥语族语言中的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8.
回族经堂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经堂语,顾名思义,是回族经堂教育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因为经堂语并不脱离于汉语,而只是一种在汉语基础上形成并通行于回族宗教教育中的语言。所以,在语言学的学科分支中,它应该归属于社会语言学,经堂语的语意内涵也应该是汉语言的变体——回族经堂社会语言。 作为汉语言的一种变体,回族经堂语首先给汉语言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由于其宗教语言的性质,也可以把它和其它回教化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无疑,这将会给普通语言学理论增添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陈伯霖东北是满语及其先民的发祥地,也是满语的诞生地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地方。随着满汉民族的杂居共处,频繁接触,风俗日益接近,而满语和汉语也不断趋向融合。在满语和汉语融合的过程中,满语的文化走向并不是消失了或者被汉语所取代了,而是...  相似文献   

20.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