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美术教学的开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中对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给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音乐鉴赏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对美育和音乐鉴赏的定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对美育与音乐鉴赏整合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二者的整合路径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3.
视觉传达作为一门艺术设计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各个地方高校也开始不断地增设这个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可以说是设计专业的前身,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设计的“中国风”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视,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且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特殊的文化精髓,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尤其在视觉传达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提供深厚的资源,而且非文化物质遗产还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渗透一定的造物原理和设计理念,强化学生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视觉传达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视觉传达作为一门艺术设计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各个地方高校也开始不断地增设这个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可以说是设计专业的前身,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设计的"中国风"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视,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且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特殊的文化精髓,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尤其在视觉传达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提供深厚的资源,而且非文化物质遗产还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渗透一定的造物原理和设计理念,强化学生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视觉传达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声乐作为歌唱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美育教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美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提高时刻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本文讲述了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美育教育方面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声乐作为歌唱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美育教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美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提高时刻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本文讲述了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美育教育方面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状态,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大教育体系,我国校外教育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校内教育或者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对全方位发展校外教育事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探讨青少年宫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模式,以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缺乏保护人员的问题,也能够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继承民族的根,弘扬民族的魂,使中华文化永久获得传承。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美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很多音乐老师却忽略了它。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鉴赏的美育能力,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建设,并从尊重学生主体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鉴赏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探索性、浸入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有效率的音乐教室,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吴庆光 《民族论坛》2011,(12):27-29
潇湘热土.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札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湖南少数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湖南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民族文化”专栏,首先关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子的审美价值取向易产生负面倾向,美育工作长期处在薄弱环节.倘若在美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江西地域性的红色文化的深刻历史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更好的形式和美的形态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播与建构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更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体现。文章立足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现状,重点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旨在更好地帮助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是师范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师范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影视鉴赏》课程是当前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师范生审美认知、审美感悟和审美娱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可以通过明确研究目标、探索培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升师范生的素质修养和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是师范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师范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影视鉴赏》课程是当前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师范生审美认知、审美感悟和审美娱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可以通过明确研究目标、探索培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升师范生的素质修养和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加强审美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审美教育观,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美育素质,在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结合职业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审美教育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美育教学中,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制定审美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由学校统筹与教学系(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阶段,在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可以提高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要拓展美育课程。作为学校,应该继续完善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原则,为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美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西藏地区各个高校开展美育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西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建立专业化的美育师资队伍、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其中、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对地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四方面,论述了西藏高校美育课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状态,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大教育体系,我国校外教育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校内教育或者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对全方位发展校外教育事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探讨青少年宫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模式,以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