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诗>学与孟子<诗>学奠定了儒家诗教的基础,但在价值取向、用<诗>实践及理论价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用<诗>基于修身的目的,注重<诗>的社会功效.而孟子则把<诗>当作论据来使用,并扩大了用<诗>的领域;孔子<诗>论注重诗的本体特征,认识到了诗歌的美学特质.而孟子引<诗>为用,亦常常能阐发并丰富诗的义蕴,并开启了把诗歌作品与作家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认识论;孔子<诗>论留给后人的是修身、达政的诗教.而孟子<诗>论留给后人的则是对艺术品的接受与鉴赏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2.
梁楷是我国著名的宋代人物画家,是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画风具有不同阶段性特征,早期沿袭李公麟白画的精微,晚年寻变,形成美术史上独具一格的的减笔风格,也是减笔人物画的创始者。梁楷的作品蕴含着鲜明的艺术构成因素,体现出他在造型、张力、笔墨的三个层面。在他的作品的精神追求层面,体现出浓厚的“真”和“新”的精神。他的写意人物画与民族文化结合紧密,对后世乃至中国近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黎 《中国民族》2014,(11):1-1
说到精神家园,我想起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他写的那本《瓦尔登湖》,被誉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在这本书里,他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梦想,被称为"寂寞、恬静、智慧"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南,也因此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他多次被评为"对美国精神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成为一代又一代追求生活真谛的人们的文化偶像,对"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气象万千、文人云集,独特的城市景观使文人产生深刻的精神映像,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历史条件造就桂林“文化城”蓬勃多元的文学生态,“文化城”中的作家群落具有强大的精神合力,文学生产呈现出丰富的美学蕴含.桂林“文化城”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生态的内在关联留给后人很多回味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描述根敦群培的点滴轶事,追忆和介绍了他的生活和个性。这样的生活和个性,加上他聪慧的天资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思索,成就了一代学术大师。文章就他的启蒙思想和学术成果以及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了全面、精辟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吃苦、忍耐、团结、奉献’仍不过时,读书人更要不怕吃苦。”2016年9月18日,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走进全国知名的武汉西藏中学,武汉市优秀校长彭开云与765名在汉西藏籍中学生分享了他阅读《谭冠三与老西藏精神》的感悟和启示,共同对话“老西藏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晓霞 《中国民族》2023,(10):57-60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源流所在。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与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集孟子思想之大成。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就与孟子思想有着特别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个伊斯兰的男子 ,其实他心中的洁癖就是他的宿命……———张承志在物欲膜拜、人文精神疲弱之际 ,张承志也和一切有良知的其他中国文人一样挺身而出 ,大力提倡“清洁精神” ,但却遭遇了空前的误解 ,甚至人格诋毁……因此 ,从“清洁”一词入手来对“清洁精神”作学术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释“绛头毛面”王保顶西晋末年,“义阳蛮”张昌领导了规模宏大的流民起义,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几乎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给西晋王朝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史载张昌部队“皆以绛科头,之以毛”,“绛头毛面”。①由于史籍记载语焉不详,后人对“绛头毛面”解释颇不一...  相似文献   

10.
阿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从事文艺工作,除文学研究颇丰外,他对民间美术史料的整理和评价,特别是对中国年画、连环图画、民间窗花和版画方面的探索,为后人学习中国古代和现代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梳理了阿英对这些民间美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阿英取得这么多研究成果源于他对美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与对民间艺人的关注和宣传。阿英是一位多元化的文艺工作者,他的著作和藏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有的全才,他对政治、历史、考古、民俗、医学、音乐、书法、画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他的思想,给后人以启发;他的遭际,引来者深思。自一九八○年以来,全国性的苏轼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三次,足见其在历史上及活人心目中的地位。“黎母山头自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欢同。”这是苏轼对少数民族地区风物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由衷的赞颂,体现了苏轼的民族平等观。勿谓这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使后来历南宋、元、  相似文献   

12.
祭敖包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蒙古语中敖包有“土堆”、“堆子”的意思,如今蒙古族敖包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堆积而成的两种,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是人工堆积成的。敖包和祭敖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敖包作为自然景观存在,它就不会有人文价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敖包作为祭扫的对象,就被纳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在远古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①有人认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3.
王川 《民族学刊》2022,13(2):81-89, 141
清末民初因辛亥革命、“西征”西藏而全国瞩目的政治人物尹昌衡(1884-1953),其政治、战略、军事哲学的丰富内涵及地位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比较而言,尹昌衡经营康区的思想,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尹昌衡1912年在“西征”路上,对康区交通状况有了亲身体验,升华了他重视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尹昌衡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包括兴建西藏“工步”(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至四川巴塘(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之“轻便铁道”“川藏铁道”(即川藏铁路、川藏公路)等内涵,是基于他对康区国防、战略重要地位的认识。只是由于民初国际形势复杂,英国对中国西藏政局的干涉,民国初年政局变化太快,兼之尹昌衡在政坛时间短暂,因此,尹昌衡发展康区的战略思想没有真正开展。但在其退出政治舞台后的一段时间内,与之相似的康藏交通建设措施却得以继续推进和发展,后人常念及他的初创,表明他对于后世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朝初年,接替朱元璋继承帝位的朱克,为巩固帝位,听从宠臣齐秦、黄子澄建言,逐步削弱分封在各地的10多个叔父的藩王权限。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借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驻守济南的山东布政使铁铉拼死抵抗燕军南下。朱棣夺取帝位后,将36岁的铁铉残酷杀害。后人敬佩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济南大明湖岸建铁公祠以表纪念,一些文人学士吟诗赞颂。  相似文献   

15.
杨明洪 《西藏研究》2023,(1):32-40+156
在数十年援藏实践的基础上,2021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提出了“援藏精神”。对“援藏精神”的内涵阐述与弘扬路径探讨是一项重大课题。“援藏精神”概念的形成既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又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轨迹紧密相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援藏工作的工作轨迹,研读其相关讲话精神是阐释“援藏精神”的科学途径。“援藏精神”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精神在援藏实践中的精神呈现,它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弘扬“援藏精神”,贵在有奉献精神,重在转化为西藏建设者的实践行动,关键在持之以恒,建立践行“援藏精神”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瞎﹄了的人权卫士文/仲文美国打压中国的一根大棒,便是所谓的“人权”。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利用从上海儿童福利院出走的一名医生写的一本污蔑该院虐待儿童的书,对中国儿童福利状况极尽攻击之能事。世人皆知,中国历史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  相似文献   

17.
清末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是一次反帝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民族自卫运动,本身没有留下档案资料,这就为后人研究这次起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于这次回民起义的杰出领导人白彦虎的情况亦是如此,仅就他的籍贯以口碑资料为据,就有“邠州人”、“陕西泾阳人”、“陕西长安人”或“西安人”等不同的说法,但是由于缺乏非常可信的资料,一直无法形成定论。本文在对各种说法进行调查论证后,结合新发现的一些史料,认为白彦虎的籍贯为“陕西长安人”或“西安人”的说法依据充分,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18.
古尔邦节 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保安、东乡、撒拉、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牲”,古尔邦“宰牲节”在我国新疆又称“库尔班节”、据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先知”易卜拉欣夜梦见安拉启示,要他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正要把儿子伊司玛义宰杀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  相似文献   

19.
据中外文献记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三条:一出西域,一出海道,这已被后人所探明。除此之外,历史学家们认为,还存在着一条更早、更长的从四川成都起,南下滇、缅经印度、西亚抵里海的南方丝绸之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据史书记载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买到了“蜀布邛竹杖”。《汉书》中记  相似文献   

20.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每每在我脑中回荡时,我一定是在故乡或是在回故乡的途中。因为这时,这首诗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从来都不会是“短命的文艺”。他一定有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他的笔永远向着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我对故乡同样爱得深沉,也会思考“故乡,我拿什么去爱你”?利川市“共同缔造”文学采风一行人,带着各自使命,相聚于三月的春风中。眼前的故乡像刚睡醒的样子。她在等待春天,等待一场盛大的精神播种。她问我们为什么采风,我告她,是为了更懂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