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场舞是我国居民特有的、以生活区域划分的、自发性现象为主的群体自娱舞蹈活动。在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中,融合、重塑与升华共同促进了“广场”发展向“非广场”发展。“非广场”发展是指广场舞向艺术化、竞技化、社区化发展。本文以武汉“三步踩”为例,透过对源头与嬗变过程进行分析,探寻“广场”到“非广场”的发展缘由,提出以融合多样形式,重塑时代功能,升华美的觉醒来构建广场舞“非广场”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研究找寻广场舞在当代的社会实践方式,以此促进广场舞服务社会、影响社会,共创人民美好的精神文明家园,共同促进舞蹈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浅析大众性舞蹈欣赏的层面及角度;寻得人民大众对于舞蹈的外在欣赏与内在共鸣,旨在为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或专业性舞蹈作品提供一定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梅 《民族学刊》2012,3(5):79-83,96
深入分析“美”、“羊”、“羌”等字的原始意义及其与羌民族文化起源的关系,并从陈良运先生的“美”字的原初审美观念(即性美说)中寻求羌族对华夏文化的“美”形成的影响,进而从羌族阴阳观、和谐观的哲学思想来探讨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4.
曹梦迪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49-151+177
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概念入手,具体分析朝鲜族舞蹈《长白瀑布》是如何体现“审美意象”的。文章通过归纳总结法,本体分析法,分三部分进行论述。试分析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下舞蹈《长白瀑布》如何进行审美意象的诠释。从中找寻舞蹈意象诠释的方法,提供新视觉。朝鲜族是朝鲜民族中迁移落根于中国渐而形成的少数民族。朝鲜族舞蹈具有含蓄、内敛、飘逸、自然、刚柔并济的特点;具有呼吸贯穿、连绵不绝的动态特点、飘逸灵动似仙女般的服饰特点、风格浓郁的道具特点、变化多样的节奏特点。而论及朝鲜族舞蹈中蕴含的“审美意象”不得不追根溯源,探求立足于文学艺术其背后的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其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神农溪船工裸体拉纤的表象,深层次地探索东方裸神的文化内蕴;裸体拉纤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船工们积淀了土家先民千百年的智慧;在先民那里没有主宰他们的神,也没有虚伪的道德偶像;他们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用自然的躯体自如地在自然中搏斗,创造了神农溪水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本真的文化存在是东方少有的文化精神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常羊”本源于刑天神话 ,为古羌氐民族祭祀祖神之山 ,象征部族生存。“常羊”既是“帝”对刑天实施断首葬首巫术手段的凭借 ,也是刑天以无首之躯兴干戚巫舞的力量之源。基于此 ,在后世衍生出名为“商羊”的民间宗教舞蹈及相关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7.
华夏文明的深厚积淀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意境美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追求意境美往往是中国艺术家艺术创作关注的热点.在这些艺术门类中,意境美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基于意境美视角这一前提:只有充满意境美的作品,才会散发着无尽的艺术魅力令人心驰神往,才能使得山水与自我融为一体.北宋全景式山水就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客观自然的主观情思,无论是历朝历代的鸿幅巨制山水,还是文人雅客的小景山水.它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或隽秀、灵动,或缥缈、幽深,或千姿百态、巍然屹立的意境美.本文以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为切入点,来分析意境美在绘画中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9.
现代舞以身体语言为基础进行纯舞蹈的诉说,其中语言的投射可映照出作品的内在含义。文章以笔者在第十届“荷花奖”获得现代舞奖提名作品《青春之歌》的创作实践为案例,分析该作品的身体投射、空间投射及心灵(生命投射),以舞蹈内外因子的投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青春”的解读,企图在“出走”与“返还”中搭建一个相对应的情境与思辨的语言形态,刻画出属于这一时代的精神诉求和“青春”气息。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山水画萌芽,宗斌在《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以形媚道”,创作目的在于“卧游”以悟道;王微指出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创作山水画的情感宣泄;更重要的是在南朝时期甚至已经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优劣在于“格高而思逸”,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后世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后世的画论对此继续发展,由此衍生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品德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北回民起义.本文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论述了令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当前陕西地方民族关系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当前对“回民起义”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可 《民族论坛》2013,(10):14-16
油茶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之一。邵阳县位于湘西南、资水上游,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为主,加上这里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油茶生长,自古就是油茶的重要产地。邵阳县油茶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油茶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湘南“天然油库”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时下,报纸普遍受到网络传播冲击,显现经营方面的颓势。本文从报纸面临市场冲击入手,剖析网络、报纸、经营三者之关系,例说《中国民族报》创办经营性专刊,以巧挖双效潜力,为专业窄报拓展发展空间把脉处方。  相似文献   

14.
《论好客》①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之一雅克·德里达发表于1997年的一部小册子,主题就是对好客问题的分析。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德里达应安娜·杜弗勒芒特尔之邀,于1966年所作的有关好客的两场讲座的内容;另一部分是安娜·杜弗勒芒特尔针对德里达的好客研究所作的评论,集中于她的论文《论邀请》之中。两部分以单双页交叉的形式组成了全书的文本,阅读时可相互对照,便于理解。德里达对好客问题的分析是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勒维纳斯的"绝对好客"进行的深刻对话,他着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概念,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在尊重、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性发展的同时,主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彼此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一个古汉语词,产生于周穆王西巡之时。西膜是一个古羌语词,是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自称。西王母的历史原型是一位与周穆王存在血缘关系、远嫁西部的周王室公主,西王母是由东土王室公主变身为西土部落女酋长的。其后,西王母一词逐渐取代西膜等音译词,变为汉语社团对西土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统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影响上对美、苏两种传统的民族生态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虽然都诞生于民族学或人类学界内部,从事研究的也主要都是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但却有着较大区别。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前缀ethno-意义的区别。苏联/俄罗斯的ethno-ecology前缀ethno-仅表示着与民族(ethnos)相关,而并不像美国的ethno-ecology前缀ethno-,其意思乃是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是一种主位的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于淼 《回族研究》2023,(1):35-42
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回族村落——东莲花村地方媒介独特的、极具民族特点的媒介“现象”,深入挖掘“现象”背后潜藏的媒介素养与主体意识之间的深刻关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现象学为方法论,考察东莲花村村民作为主体的媒介实践活动,进一步通过深度访谈揭示阻滞文化创新发展的因素,探索媒介激活主体意识的可能和空间。最终确定以“生活世界—媒介实践—心理意识”为研究框架,找到影响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变量和内生力量,为日常生活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等哲学智慧的支撑,并研究如何将观念转化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大众心理、行为规则和内在机制,使主体在生活世界中,自觉地认识到自我价值,自觉形成一套文化准则和共同价值追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