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夏古长城     
薛正昌 《中国民族》2012,(6):102-103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为雄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奇迹,是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为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长城的修筑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此后,凡历代王朝修筑长城,宁夏境内是必修的地区。古代修筑长城都遵循着"因地制宜,据险制塞"的原则,一是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根据所在的地形条件构筑工  相似文献   

2.
战争广泛存在于古代世界各民族之间 ,为了抵抗敌对势力的进攻 ,各民族都修筑了自己独特的防御工程。藏汉民族是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兄弟民族 ,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 ,适应着这种环境 ,在汉民族中出现了长城、城墙等较大的古代人工防御工程 ,而在藏民族中出现了依山而建的集碉堡、宫殿、寺庙于一身的布达拉宫式的防御体系。本文通过对藏汉民族防御体系的比较 ,揭示环境对古代藏汉民族防御体系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绍东 《民族学刊》2023,14(4):11-18, 135
伟大建筑必然蕴含着伟大精神。以长城化解战争,体现了贵和反战思想。修筑长城,主观目的是适度阻隔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客观上却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交融与深度互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长城是一次性巨额投入,却可以持久发挥作用的工事,体现了中国文化自我牺牲、造福子孙的传统。长城具有防御功能,但保家卫国还需要选拔人才、团结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修筑长城体现了中国文化尚和厌战、疏堵结合、暂劳永逸、物质与精神互补的辩证思维。长城蕴含了化解战争、守护文明、维护秩序、凝聚民心的多重寓意。长城两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交融,使农业文明稳定、积累、内敛、包容的特点与游牧文明粗犷、豪放、进取、冲击的特点相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动能和活性,是保护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有力工具,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2008,(11):39-39
“西气东输”被誉为长江、黄河、长城之后的“第四条彩带”。 它以新疆塔里木气田为主气源,以我国中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目标消费市场,以干线管道、重要支线和储气库为主体,连接沿线用户,形成横贯中国的天然气传输大动脉。  相似文献   

5.
正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其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蜿蜒八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杨波  李佳珈 《民族学刊》2023,(10):94-102+157
岑参作为清代以前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深入西域地区并创作大量西域诗歌的诗人,其西域诗中记录了南疆地区的形象和他眼中的西域文化,这些诗歌对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情形、自然景观和西域文化景观进行了书写,丰富了自汉代以来人们对西域、南疆形象的认知和想象,书写了唐代西域地区的文化形态。本文梳理了岑参两次出塞的时间与路线,认为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书写传达了唐朝西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通过对沙漠、戈壁、天山、风、雪及其他“奇异”之物的书写,使西域文化以诗歌的形式流布。岑参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区马、乐舞、语言及其他意象的书写,彰显了西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再现了西域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将西域文化以边塞诗的形式保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们开拓出来的边塞诗是我们理解西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之后历代西域诗人想象西域的文化记忆宝库。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凤凰县境内 ,有一条长达192公里的“湘西边疆” ,这就是前不久专家考证的中国南方长城。南方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据记载 ,该长城上自贵州铜仁的黄合营、亭子关 ,下至湘西古丈的喜鹊营 ,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 ,墙体高约4米 ,宽3米 ,全为青石块砌成 ,均建在险峻山岭上,沿途有1200多座碉堡、哨卡、炮台及石块砌成兵房。如今的阿拉营、黄合营、拉毫营、得胜营、王坡云、牛斗营、乾石营等都是当年长城边防的住军要点。国家文物局古建筑研究专家 ,中国长城研究会副会长罗哲文前不久在凤凰考察论证时…  相似文献   

8.
王俭平  瞿萍  许蔓 《民族学刊》2023,14(4):79-85, 143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的同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具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成立,试图依托自身的生物霸权与技术优势以对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拓展。伴随着“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持续扩张,各类生物组织与病毒实验室林立于我国西部周边,不仅加剧了边疆地区面临的生化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在政治渗透中日益毒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研究过于内向聚焦,缺乏“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安全意识,即使是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没有认识到沿线国家对于生物安全治理需求的迫切性。对此,本文着眼于美国“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组织建设进程,研析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渗透与扩张能力,由此透析我国西部边疆以及“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政治冲击,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与罗马的界墙相似。它是中国农耕地区的人民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不断扩建修筑而成的一道防御墙。其目的一是为防御中亚及北亚草原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骚扰,二是便于抵御和控制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北方野蛮人”。这种控制,后来因草原和农耕区为了共同利益而兴起的互市而有所缓和。在互市期间,为商队担当向导的人员除了农耕地区的商人外,还有当地有经验的牧人。其中有的牧人甚至还充当了相距较远的农耕居民与定居居民之间的中间人。这期间,间接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把饮酒当做一件高雅的活动,葡萄酒是以颜色、香味和酒质并重的饮料,重在一个“品”字,它要求人们仔细品味和体验,这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又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现。长城葡萄酒是一种滋味美好的饮料,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饮用葡萄酒,于健康有益。长城葡萄酒中含有糖类、果胶质,各种醇类、有机酸、无机物质、微量元素和几十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这些物质直接、间接对人体均有不同的益处,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是其它食品中所没有的。所含果胶质、粘液质和各种有机酸、矿物质都与…  相似文献   

11.
田峰 《中国藏学》2024,(1):77-86+213
唐蕃关系是唐朝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密切交往与频繁战争相交织。就唐蕃战争而言,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吐蕃以河湟为根基对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区展开重点争夺,双方互有胜负。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对唐蕃之间的争夺有大量书写,诗歌慷慨激昂。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机不断东进,将争夺的前沿阵地转移到关内道,直接威胁长安,这一事件对中晚唐边塞诗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将书写的重点转到关内道,而且由此造成的疆域逼仄感与诗歌中的衰飒之气非常明显,诗人开始思考唐代的边政等重大政治军事问题,同时关注个体遭遇,使唐代的边塞诗在内容与风格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侗寨村落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侗寨村落法初探周勇在广上众民的中国乡村,村落社会自治的传统是乡民法律生活的一大特色。而在历史上中央工权统治鞭长莫及的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村落社会为了对外防御自保,对内维护生产和生活秩序,更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了纷繁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中“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异于前人的新见,认为“发展是民族繁荣必由之路,而民族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欠妥贴,而主张“发展”是对中国少数民族乃至对汉族和世界各民族都适用的共性概念,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适应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发展实际的个性概念。作者还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的战略性主题。还认为,当前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某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如不加以扭转,既不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也将对中国各民族共性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知识荟萃     
长城西延人新疆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于公元前214年起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贯为一,东起辽东,西到临洮(今甘肃岷县),称万里长城。以后汉、唐各朝也都筑过长城。明代时前后修筑长城18次,东达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全长6700多公里,即今之长城。然而,万里长城并非到此为止。汉代万里长城从甘肃西出阳关、玉门关以后,继续向西延伸入新疆,一直伸向边疆。这个事实从许多考古发现和史料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新疆文物考古学者在《楼兰考古——荒漠上的长城》一文中说:“车队离开玉门关后,发现荒漠上有一道半为沙砾掩盖的蜿蜒西去的土墙,这就是汉代的长城。过去都以为长城西至玉门关,其实,它早就仲入新疆境内”。据班固所撰《汉书·西域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能看到的惟一的人造工程。真的如此吗?的确,在太空中能看到中国长城!——这段在太空中能看到的长城位于宁夏盐池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宁夏盐池就像一个再现长城古今沧桑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双向开放新格局中展现新姿何润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发展、繁荣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使我国各民族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中共同发展和繁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前人所没有做过的新的历史性的伟大事业,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向金炳镐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中国在各民族聚居区已建立了159个民族自治地方,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3%,其人口占全国总人I了的13.5%,其少数民族人口占...  相似文献   

18.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忘记了是什么人说过,长城是一个大家庭里隔开两个妻室纠纷的墙。这话说得太机智、太象征,却非常有干戈终将化为玉帛的深邃,包容着中华民族精神履历的博大。应该说,马背民族原始、骠悍生命活力的扩张与中原文明百折不挠的抗御,同样都带有...  相似文献   

19.
大视野·大市场·大步伐─—记长城工业集团公司总裁张通彭润初,刘增林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厂长(经理)、回族企业家张通,是一位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是一位勇于开拓、刻意探求有效管理的经营管理者。张通出生于一个回族革命家庭,从小喜爱读书,遇事都要问个为什...  相似文献   

20.
武沐  冉诗泽 《民族研究》2022,(1):110-125+145-146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