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而且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这也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帮助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困境。本文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的文化传播对策,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音乐界具有重要价值,民族音乐的传播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中西音乐融合的角度,研究了苗族民族的音乐飞歌文化的创新价值以及民族音乐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传统音乐是经过历史长河不断积累沉淀的文化结晶,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音乐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传统音乐文化应积极应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丰富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加速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文章将新媒体传播对于传统音乐发展的意义进行梳理,分析传统音乐现阶段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传统音乐新媒体传播措施,助力新媒体语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也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宣传民族文化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有效的传播传统的少数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关注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分析依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传播更具创新性,传播更广,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林晓华 《民族学刊》2019,10(6):89-94, 137-139
在新媒体环境下,彝族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途径,而是多向延伸,各种媒介形态共同承载、分享,并形成多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论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视角,探索彝族文化网站对彝族族群新空间的重构原则与发展策略;并进而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彝族文化网站对于彝族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6.
在红色革命文化宣传方面,红色革命纪念馆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去叙述一段历史或者文化,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突出红色革命文化品牌。随着当下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增添了新的传播手段,在传播特征、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上会有创新的宣传策略,通过新媒体的力量也必将使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效果进一步扩大。该文以革命先烈蒋先云革命纪念馆为例,结合当下红色革命纪念馆发展现状,探究在新媒体传播视角下,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化地转化为可观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传播以及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传播现状进行概述,然后提出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乐器的弹拨乐属于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话题。随着我国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极为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弹拨音乐属于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弹拨乐器基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碰撞、交流、融合且不断发展的过程。民族音乐独具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中的弹拨音乐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传播音乐,并提出具体的传播策略,旨在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本文从新媒体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关系、新媒体动态化和情感化传播应用等视角出发,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本文从新媒体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关系、新媒体动态化和情感化传播应用等视角出发,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和商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媒介,用户体验在新媒体的运营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商业环境下新媒体用户体验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剖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期引起对新媒体用户体验的重视并结合商业环境予以针对性培护。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艺术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多样化的载体、多元化的传播和创新化的体验方式,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提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次研究主要对当下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旅游展示中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打破了消费者的边界,融合了数字化展示的创意支柱,希望在“新媒体艺术+文化旅游”的发展中,研究崭新的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结合体验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的文化,涵盖多个领域的众多内容,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风格。在网络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岭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共存共生,主要表现在网络新媒体为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创新提供了有效资源;同时,对岭南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新媒体下岭南文化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
张瓅尹  何嘉豪 《民族学刊》2021,12(8):19-27, 122
新媒体生态颠覆了人们媒介接触的方式并继而影响其现实认知的建构。具体到民族认同,基于新媒体产生的云族群已经呈现出和原生族群产生发展完全不同的建构逻辑,且这种逻辑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所用。对两大央媒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的框架分析显示,现有内容在价值引导、制作质量上有较大优势,但在内容数量、跨平台适应性和内容多元吸取与传播上尚待加强。需具备基本的在场意识和把握有效浸润的人文核心及传播架构。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始终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传播模式及传播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发展机会。在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博物馆也应该审时度势,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积极融入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彰显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特色,使自身在传播博物馆信息的同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够得以实现。本文根据新媒体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区县级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其面临的困境,同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展现出了许多明显的优势,这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了良好机遇。当然,新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在充分发挥新媒体正面影响、规避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成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新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变缓,晋剧也同样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介绍环境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晋剧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进一步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变缓,晋剧也同样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介绍环境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晋剧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进一步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在自己的民族底蕴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史和神话故事,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于我国形成多元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冲击,要想继续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基于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在该理念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始终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传播模式及传播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发展机会。在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博物馆也应该审时度势,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积极融入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彰显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特色,使自身在传播博物馆信息的同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够得以实现。本文根据新媒体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区县级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其面临的困境,同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