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书法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受到当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书法史上诸多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在书法理论方面均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对于宋代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任务却是: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与传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和突破。宋朝,除了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之外,还有许多人对其书体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他们既是继承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和突破自己。所以,从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宋代时期不但是书法艺术发展繁荣时期而且也是书法理论不断发展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2.
《相和歌》是中国民族舞剧经典作品《铜雀伎》中的舞蹈片段,编导孙颖老师在作品中复现了汉代时期盛行的女乐舞蹈——《盘鼓舞》。《盘鼓舞》因舞者敏捷踏盘踏鼓而舞的形式得名,既具有如飞似行的高超舞技又展现出独特的柔婉韵律,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和歌》的舞蹈语言、舞蹈构图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汉代艺术文化的审美取向与美学意蕴,以汉代舞蹈的形象与意象展望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3.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最近 ,由甘肃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廷富书法选》已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精选了吴先生年逾花甲之后入选和获奖作品及得意之作共 70多幅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刘艺题词给予很高评价。中国书协副主席佟韦题写了书名。吴廷富 ,天水市人 ,回族 ,今年六十五岁。先生幼承庭训 ,崇尚二王米芾书风 ,数十年来读碑临帖 ,笔耕不辍 ,花甲之年又师承王学仲先生 ,书艺精进。先生书法大字气势磅礴 ,小字挺拔俊秀。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并被该会授予“优秀书画家”称号。出版专著有《吴廷富书法集》、《兰亭序及兰亭修禊图赏析》、《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德彪西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在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上开拓出了新的领域。德彪西创作于巅峰时期的钢琴《前奏曲》是他钢琴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本文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第一集第二首《帆》为例,探究作品的音乐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味水轩日记》记述了李日华自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期间的日常生活,其中多是艺术生活的集中叙述.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李日华为中心的书画鉴藏圈.本文侧重于对李日华等人对祝允明书法鉴赏的研究,从祝允明性格特点、创作的书法作品、创作年代、款识内容等对祝书有整体的认识,再从作品后的跋尾、留在作品上的鉴藏印章以及李日华自己记载的鉴赏过程等方面,立体地研究祝允明书法的流传及交易情况.  相似文献   

8.
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经典作品之一,以黄河为创作背景,创作于抗日时期,至今已有70余年,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作为一部广为传唱的合唱经典,对该部作品的分析更是数不胜数,笔者作为合唱团指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排练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备受感染,特将其中一首作品《黄水谣》排演要点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产生过许多反映北方边塞情况的风土录,其中,徐兰的《塞上杂记》与冯一鹏的《塞外杂识》,就是比较典型的作品。 《塞上杂记》一卷,徐兰撰。徐兰,字芬若,一字芝仙,常熟(今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康熙、雍正年间。康熙二十年(1681)左右,入京为国子监监生。曾向当时著名诗人王士祯学诗,“无语不奇,体近李贺”,同时也善于绘画,尤其是工于白描人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4,(8):76-76
我是从电影《心跳墨脱》开始认识蒙古族电影导演哈斯朝鲁的,我知道他是一个为了电影可以玩命的人。后来通过电影《长调》,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那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追求:用一个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作为手段,打通艺术与人生,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心灵与生活,打通信仰与命运……他的这样一个特性,又表现在电影《唐卡》的创作上。和《长调》一样,《唐卡》也是一种打通。而这一次我不再只是作品完成后的观赏者,而是受邀担任了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从剧本的通关到影片的完成、展映、研讨、推广,导演与其作品都进入了我的评价系统。其过程也使我本人也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11.
欧阳通的书法成功地继承其父欧阳询的特色,又深受历代书法风格的影响,熔炼出独有的气势,彰显着唐楷的神韵与魄力。他的书法以楷书入纸,同时又包含着浓浓的隶味,从字体的布局到结构都可感受到其独具的风格特点。从形式美与美感的角度分析,欧阳通的书法洋溢着险峭美、颇骏美、劲健美、瘦硬美的美学思想,字句间的律动排叠,给人独到的审美感受,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自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进行写作,协奏曲《黄河》不论在任何时期在国内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作品分析、演奏技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在本文的探究中融入了我个人的视角和想象思维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录汉灵帝推行“强本弱末”政策,迁徙人口至关中和巴蜀地区的见证,《景云碑》的出现让我们对于汉碑分布区域的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学术努力。这两次迁徙带动了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文化交流,使得书法地域风格的改变轨迹得以凸现。《景云碑》书风异于巴蜀地区书风,而是更趋同于中原地区书风,其中因政治活动所导致的书法风格发生改变。而《景云碑》的出现也可以佐证西南地区的书法艺术相距于中原地区书法艺术的差距逐步缩小。从书法文化地理上“中心—边缘”探究《景云碑》书法风格的成因,并探究如何实现书法风格与文化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深入考察汉代石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散氏盘》是我国最重要的书法艺术形式之一,研究《散氏盘》书法作品对于分析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创新现代社会书法作品、传承民族书法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新时期在书法学习和创作实践中,将《散氏盘》作为切入点,针对书法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在临摹和创作书法作品时的体验和感受,深化对《散氏盘》书法艺术风格的认识,能对书法创作者个人风格的形成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散氏盘》作为研究对象,对《散氏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后将作品分析作为基础,结合临摹创作方面的体验、感悟等,为我国经典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小说中的瑰宝。作品采用荒诞离奇的叙事手法,平淡冷峻的叙述语言;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明濡染下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盘根错节且极端异化的多维关系;揭示了现实社会践踏人性、扭曲事实的资本主义金钱观;寄予了卡夫卡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哲理性思索。本文运用文本还原法,探寻《变形记》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故事内容的真实性;挖掘卡夫卡透视作品背后所隐匿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7.
陈进惠 《回族研究》2003,(3):109-113
启后,倍加尊重和推崇读写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古兰经》奥斯曼定本脱颖而出。正因如此,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教兴传之初就受到广泛的传播,能读善写之人与日俱增。嗣后,在阿拉伯半岛的天南地北,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各个时期,阿拉伯书法的传播与发展有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几度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49—1258年),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作为这一繁荣景象之一的阿拉伯书法,更是接连不断地推陈出新,名家辈出。被后人奉为阿拉伯书法理论之鼻祖的大书法家伊本·穆格来(公元886…  相似文献   

18.
《凤凰泉》、《蓆芨草》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宁夏西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火仲舫所著戏剧集《凤凰泉》,与海正生合作编撰的西吉诗歌作品选《芨草》,近日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回族聚居区的风情民俗和现实生活,充满了对民族和祖国的挚...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编后洪声我对张承志的文学印象,始于早在80年代年轻时读过的小说《北方的河》,这篇充满激情的作品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汹涌──我从未见过哪篇作品像这篇作品这样,怀着如此高尚的情感,那么动人地抒写我们中国的北方大河。后来,我又断断续续地...  相似文献   

20.
宋体字确立于明朝,是我国古代书籍印刷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字体之一,是古代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并且作为独树一帜的印刷字体一直延续使用至今,不断地推陈出新。宋体字取法两宋时期刻本内的印刷字,并可上溯至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虽然在字形结构上与传统楷书有许多相似之处,受其影响很大,但是在诸多细节上又有别于成熟楷书作品,演变出自成一派的印刷字体风格。本文将宋代刻本字与宋体字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究宋体字字形结构的发源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