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其中“怨女”的形象多处可见,其描写呈现出情感细腻化的特点,而原题材中的怨刺性则淡化了许多。由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怨”在逐渐脱离了其自身的政治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范式,并逐渐固定下来。“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实现了向审美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既是一位兼济天下的诗人,也是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白居易的仕途一波三折,经历多次家庭变故,但他始终深爱自己的子女,并对他们呵护备至。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情感真挚,且多用比喻和典故,在众多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中占有重要一席。从白居易的子女(金銮子、阿罗、阿崔)题材亲情诗入手,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并研究诗人内心的情感及心路变化,从而进一步观照白居易复杂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和散文,注重自身真情实感的倾诉,其创作风格与曹操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曹操的作品展开分析,总结了其诗歌和散文中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歌以写实性居多,本文主要分析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相似文献   

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生于战乱,一生戎马,却享有85岁高寿,这与其深谙养生之道不无关系。陆游创作的诗歌,存世者就达9000余首。从其诗歌中不仅可读懂其政治抱负,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延年的高深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文化中“鬼”的概念由来已久,其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很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志怪小说.比对发现,两国的鬼怪故事中的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大致可划分为四个类型.以鬼怪为题材的小说大多寄托自身情感或带有教化性.  相似文献   

7.
乐府诗题材较为广泛,多抒发一时一事的感受,但毋庸置疑,爱情与婚姻是其中一支庞大的体系。本文着重对乐府诗中婚恋诗的审美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并主要从决绝诗、弃妇诗、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等三个部分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体会到诗中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语言世界图景的实质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以自身的感知体验为基础,以具有民族文化性的语言为中介,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再现。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学的精华,作为民族文学的一部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以及情感态度。在俄罗斯诗歌中,橡树的形象多是巨大的,充满生命力。俄罗斯的橡树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具有雄伟的气息,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颇多,而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创作成就知之甚少。原因在于诗人创作的边塞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到四十首,数量稀少,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如凤毛麟角,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创新性的艺术成就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在艺术倾向上可分为旅美派、笛旺派、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旅美派执着于传统的语言和文化,在作品中抒发海外游子的飘零感,赞美祖国的美好,家乡的可爱。笛旺派在表现宗教、爱情、自然等题材时,善于将深邃的哲理与复杂的情感融为一体。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着重通过诗人视角反复折射式的转变,表现人的内心理智与情感冲突,给人以摇滚式的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1.
何艳 《职业》2014,(5):127-127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的丰富情感,反映了生活本质,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如果在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哲理诗,不仅会使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更会增添哲学教学的艺术性,可谓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2.
万千世界,景物异呈风采,最具有浪漫色彩的当属月亮,它很容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带给很多文人创作的灵感。古时,月亮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在诗歌中出现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念亲,有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寂失意,有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的边塞独感……不同情境,不同意蕴;不同风格,不同内涵。本文即通过分析各类含“月”的诗歌,来浅谈古诗中“月”意向的含义,感受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别样心境。  相似文献   

13.
明代于慎行在其著作《古城山馆诗集》卷一中有对古乐府有知名论断,他极力反对"后七子"拟写乐府古辞时剽窃临摹的作风,认为他们没有学到乐府诗创作的精髓.于慎行在编纂《古城山馆诗集》时把古乐府放在了首卷,把古体诗和唐体乐府排在卷二至卷五,足以见得他对乐府诗题材源流的重视.于慎行在创作乐府时讲究有继承有创新,他对于乐府的题材、形...  相似文献   

14.
魏云芳 《现代妇女》2014,(10):287-288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晚年因夷务之事遭遇流放至新疆,在遣戍新疆的三年里林则徐以诗人之笔记录了自己在边塞的生活,他的诗或写告别亲人,或与友人酬酢赠答,或记路途艰辛以及异域风光……其中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诗歌可以折射出诗人深处逆境的爱国情思和旷达精神。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诗歌具有浓厚的静穆冲淡之味,其具体表现在陶诗中朴实恬美的田园题材、朴素自然的诗歌语言与平和恬淡的思想心境上。  相似文献   

16.
王贞白是唐末颇负诗名的诗人。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其诗歌却一直为人所忽视。其诗歌意象以月、水、云为多,主要体现了的王贞白思乡、济世、隐逸之情,成为王贞白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王维现存诗歌四百余首,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本文结合王维的生平经历,以王维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为出发点,探寻其诗作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少年时意气轻狂,入仕时聚焦现实,还是归隐后寄情山水田园,王维不同阶段、不同题材的诗歌中都蕴含了他独特的个体个性、生命张力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所处时代不同,其创作特色各有不同。李益作为中唐边塞诗人,以低沉哀婉、悲壮感伤的诗风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唐边塞诗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其边塞诗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诗篇、反映国势衰微和战争生活的事实、反映征人久戍不归以及对边塞风物的描写等在李益边塞诗中均有体现。其边塞诗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的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翻译为例,介绍了其在古汉语诗歌翻译中所运用的“视觉化”翻译方式,分析此种翻译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有别于传统诗歌翻译中的对语言、意向对等的追求,斯奈德所提倡的视觉翻译方法注重在译诗中重现阅读原诗过程中所有的体验与感受,强调经验的对等,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加入译者自身的经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星星,一直闪烁着它耀眼的光芒。它具有的"言志"和"缘情"功能,使得它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最热衷、最常用的文学题材。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在风格转变、体裁运用等方面有开拓意义,根据他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从诗歌中一窥其心境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从而浅析其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