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三镇民生甜食馆为视觉载体,以沉浸式交互体验为展示形式,通过对三镇民生甜食馆餐吧的会展创新形式,探讨沉浸式展览设计方式及其交互体验形式研究。将老武汉市井文化通过艺术化与数字化结合的方式,使其糅合年轻化元素进而进行品牌转型,通过场景布置、数字影像、艺术装置弘扬老武汉市井文化。通过会展设计利用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来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助推餐饮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并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体系,至今仍旧散发着无限的审美魅力。新媒体艺术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创作融合发展的产物,以其动态性、交互性、立体性等优势特点,丰富了受众感官体验,并为之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既丰富了作品内涵,又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价值进行解析,着重就其具体践行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并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体系,至今仍旧散发着无限的审美魅力。新媒体艺术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创作融合发展的产物,以其动态性、交互性、立体性等优势特点,丰富了受众感官体验,并为之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既丰富了作品内涵,又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价值进行解析,着重就其具体践行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化地转化为可观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传播以及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传播现状进行概述,然后提出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山川方物工作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作用和服务优势。通过新媒体全矩阵运营的框架,该工作室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线直播和短视频等形式,成功展示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通过精心策划和呈现,将乡村的故事、传统手艺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创造了引人入胜的视听体验。本文通过对山川方物工作室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舞蹈类非遗价值构成研究与展示交互技术应用趋势的讨论,探索了更具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数字化舞蹈展示方式呈现。以贵州铜鼓舞为例,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录入标准化动作,并转换成视频反馈给体验者,其次根据文化特色构建虚拟场景进行沉浸式体验,实现民间舞蹈类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亦是贵州的艺术之花,其样式独特、技艺精湛流畅,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结合贵州当地旅游文化,将其与景点元素相融合,研究其在当地现代旅游宣传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亦是贵州的艺术之花,其样式独特、技艺精湛流畅,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结合贵州当地旅游文化,将其与景点元素相融合,研究其在当地现代旅游宣传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平台,见证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同时起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延续地方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博物馆设计的调研与了解,发现博物馆单一的观展方式已不能满足观者的需求。文章基于认知心理学对传统博物馆中观者的体验与状态、感知与尺度进行探讨,并对博物馆设计与交互设计关系进行研究,通过互动体验设计来提高观展感受,以此为传统博物馆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应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推动作用,对于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创新途径和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非遗传播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旅游展示空间的目的就是在宣扬当地特色信息文化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我国各大旅游展示空间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以相同的旅游展示营销模式不断复制应用。作为参观消费者,已厌倦了在不同旅游空间感受连续复制的展示文化。因而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展示空间该如何确立独特的展示主题,营造不同的高体验展示空间,采取什么手段来唤起参观者的注意并引起共鸣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独特消费需求,形成粉丝群,产生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成为本论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旅游展示空间的目的就是在宣扬当地特色信息文化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我国各大旅游展示空间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以相同的旅游展示营销模式不断复制应用.作为参观消费者,已厌倦了在不同旅游空间感受连续复制的展示文化.因而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展示空间该如何确立独特的展示主题,营造不同的高体验展示空间,采取什么手段来唤起参观者的注意并引起共鸣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独特消费需求,形成粉丝群,产生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成为本论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介绍了兴安盟民俗文化在当下的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路径,包括形成个性形象、建设体验平台、融入民族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措施,包括准确定位民俗体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民俗文化、建设文化展示带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樾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12-213
彝族建筑艺术实际是非物质文化和工艺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它可以为文化的体验提供一个综合的场所,它依托于凉山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综合文化呈现的载体.彝族民居的研究最早是集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其后从现代建筑科学的角度对彝族建筑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形式传承和彝族现代居住环境观点有诸多探讨;近年来对彝族建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多方牵引作用,如陆铭宁的《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就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探讨.但是目前还鲜有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对彝族建筑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体验价值,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和旅游吸引物,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和特色品位。文章以系统耦合理论作为基础,对2017年至2021年广西全区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耦合关系测算,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博物馆赋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中,传递创作者情感和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当代艺术思潮中的一部分当代首饰艺术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传统手工艺上进行尝试和创新,他们突破传统为手工艺带来新的色彩,更符合当今的审美。文中以举例的方式展示了手工艺为当代首饰作品注入的文化力量,目的在于强调手工艺的在当今艺术首饰领域的重要性,提醒年轻入门学者对本民族手工艺的重视。它不仅是每个民族文化智慧的象征,也是艺术审美发展至今的基础的一部分,它依然持续为当代首饰创作带来灵感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各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仅要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同时更要向游客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将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眼球,从而更好地带动旅游业发展。本文就民俗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业来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峰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78-181
展览设计和装置艺术,在西方国家发展已经成熟,而在当下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进步,现代展览已经不是简单呆板地展示展品,而是更加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众参与性。这使装置艺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迎来新媒体时代。艺术造型与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动娱乐的效果,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它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现在很多美术院校都开设有装置艺术学士学位的课程,如日本筑波大学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造型学科的兴趣和能力。在当代艺术展中,装置艺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以往单纯地展示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气息与时代特征。显然,展览艺术走到今天,已是艺术思潮与文化主题兼具全球视野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