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佳 《中国民族博览》2023,(22):109-111
《音乐瞬间》Op.16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早期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小品集,这部作品由六首钢琴小品组成,本文以前三首为例,对和弦材料的运用、和声进行分析论证,总结这部作品的和声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申博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01-202
施万春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施老先生的创作中,不仅交响乐作品家喻户晓,艺术歌曲也尤为突出.其中代表作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橘子熟了》《我们相爱在星光下》等.《啊,梦》是施万春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女中声独唱作品,并被列入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材.创作中期的施万春在艺术歌曲方面,不仅结合现代音乐创作风格,运用色彩和弦,同时根据自由诗体裁的歌词特点,创作避免规整性律动的旋律.本文从和声调性和旋律歌词的角度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施万春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施老先生的创作中,不仅交响乐作品家喻户晓,艺术歌曲也尤为突出。其中代表作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橘子熟了》《我们相爱在星光下》等。《啊,梦》是施万春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女中声独唱作品,并被列入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材。创作中期的施万春在艺术歌曲方面,不仅结合现代音乐创作风格,运用色彩和弦,同时根据自由诗体裁的歌词特点,创作避免规整性律动的旋律。本文从和声调性和旋律歌词的角度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钢琴作为蒙古族长调民歌伴奏乐器,可以发挥钢琴伴奏的优势,突破蒙古族长调在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传统蒙古族伴奏乐器限制的困境。笔者运用文献法、谱例分析法,梳理蒙古族长调民歌钢琴伴奏的价值;和声在蒙古族长调民歌钢琴伴奏中的作用。挖掘钢琴和声语汇:使用替换音和弦、空五度和弦、附加音和弦等手法,通过减弱和弦的功能性,增加和弦色彩性,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彰显蒙古族民族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5.
牟琳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58-162
《山东风俗组曲》是崔世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作品以山东的民族民间音调为创作题材,运用了多种创作技法,并且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特点,使整套组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人以全新的面貌。本文旨在对《山东民俗组曲》的曲式与和声的创作技法以及钢琴演奏技法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齐鲁风格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俄罗斯作曲家阿连斯基《练习曲》Op.25 No.3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展开研究。文章重点对这首作品中如何运用中国元素——即中国民歌《茉莉花》之旋律进行分析,并从声部、不同音域旋律的演奏方式、踏板三个方面进一步对钢琴演奏技术展开研究论证,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和演奏阿连斯基的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的钻研,对作品描述、歌颂性歌词和嘹亮、悠扬旋律进行民族性的探讨,展现了蒙古族歌曲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并对曲式结构和创作理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歌曲的地位和价值,使创作和演唱者对这首作品更深层次地了解。  相似文献   

8.
王磊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37-138
通过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的钻研进行对作品描述、歌颂性歌词和嘹亮、悠扬旋律民族性的探讨,展现了蒙古族歌曲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并对曲式结构和创作理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歌曲的地位和价值,使创作和演唱者更对这首作品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通常艺术歌曲共有两个部分组成,即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共同表现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艺术歌曲的确立是根据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定的,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歌曲体裁。本篇论文选择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将从声部中的旋律重叠、旋律对位、旋律呼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声部特点,旨在为声乐表演者以及学者们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通常艺术歌曲共有两个部分组成,即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共同表现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艺术歌曲的确立是根据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定的,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歌曲体裁。本篇论文选择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将从声部中的旋律重叠、旋律对位、旋律呼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声部特点,旨在为声乐表演者以及学者们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是马友道先生根据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为长号创作的一首主题幻想曲,后被改编为大号独奏曲。作品的创作元素来源于交响诗《嘎达梅林》,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族民歌。他根据在内蒙古草原上传唱不息的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武装起义,抗击封建统治者对赖以生存的草原肆意破坏的英雄事迹的民歌《嘎达梅林》而改编。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的悲歌与赞颂。每个情节、每段故事都运用大号的不同演奏技巧来创造音乐形象,每个音乐形象同样也展现了大号的众多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是艺术生产理论的三个环节,二度创作成为连接艺术创作、歌唱主体与欣赏者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分析做好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四要"与"四不要",提出实现二度创作的主要手法,需要演唱者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不断丰富二度创作技法,为观众诠释出更具艺术内涵的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3.
李玲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28-129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是艺术生产理论的三个环节,二度创作成为连接艺术创作、歌唱主体与欣赏者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分析做好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四要"与"四不要",提出实现二度创作的主要手法,需要演唱者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不断丰富二度创作技法,为观众诠释出更具艺术内涵的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是马友道先生根据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为长号创作的一首主题幻想曲,后被改编为大号独奏曲。作品的创作元素来源于交响诗《嘎达梅林》,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族民歌。他根据在内蒙古草原上传唱不息的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武装起义,抗击封建统治者对赖以生存的草原肆意破坏的英雄事迹的民歌《嘎达梅林》而改编。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的悲歌与赞颂。每个情节、每段故事都运用大号的不同演奏技巧来创造音乐形象,每个音乐形象同样也展现了大号的众多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5.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爱国主义民族音乐家,共创作了大概21首圆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一首作品,也是最常在舞会出现的作品,最能体现出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技巧与古典时期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的联系,笔者通过对该曲的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的关于该作品分析的一些见解给予扬弃,得出新的结论,比如"新型的组曲性质""新型的简缩再现"等.  相似文献   

16.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爱国主义民族音乐家,共创作了大概21首圆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一首作品,也是最常在舞会出现的作品,最能体现出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技巧与古典时期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的联系,笔者通过对该曲的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的关于该作品分析的一些见解给予扬弃,得出新的结论,比如"新型的组曲性质""新型的简缩再现"等。  相似文献   

17.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12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音乐文化一直十分繁荣。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激发了许多作曲家的创作兴趣。作曲家以西方创作技法为基础,将广西器乐作品的创作提升到专业音乐创作领域,在运用西方作曲技巧创作的同时,仍然十分注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因此,本文以近10年创作的广西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为例,进行梳理归纳,对作品编制的运用、创作技法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对器乐作品创作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靓  颜咏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51-53+64
在歌剧《兰花花》的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对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旋律进行了再创作。伴随着剧情发展层层叠进,主题的贯穿写作使得歌剧结构更加紧密,渲染的气氛也更加浓郁。本文首先从主题的分析入手,逐步深入研究本歌剧内部主题的展衍手法,结合歌剧中唱段以及配器部分的分析,探索这首作品对民族歌剧创作的创新及贡献,并以此展望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钢琴一直有“乐器之王”的称号,在历史长河中,杰出的音乐家通过钢琴创作了一篇篇传世佳作。作为西方重要的乐器——钢琴,在其被引入我国后,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与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音乐作品开始进入创新阶段,钢琴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同时突破了原有的创作风格与理念,与西方的钢琴作品在和声、音阶、调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作品更加注重突出中国民族特色,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注意诠释中国民族的韵味。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和声色彩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设计以及和声色彩感在作品中的作用的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和声色彩感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演奏的重要性,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钢琴曲中有一种线性和声的技法,其形成与发展、成长与成熟是需要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经过.诚然,在发展的初期,线性和声技法这一方法是不被看好的,直到浪漫主义的中期甚至晚期时候,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才慢慢关注它,从而得以重视和发展.本文笔者将以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而以传统的和声为研究的方向,重点对线性和声技法的运用以及作用进行探析,深入认识舒伯特的钢琴曲以及线性和声技法的纯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