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根据热贡文化生态特点,从文化生态学、艺术人类学角度,探讨了热贡艺术的文化生态,及生态系统中的文化特质,并时热贡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澧水流域的自然风貌在湖南省是保留最完好的,因此,该地区的旅游业已成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但是,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生成机制、保护利用等还缺乏系统的学科考察与研究,这些薄弱环节显然都不利于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本文通过对澧水文化形态、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对澧水文化进行保护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4.
5.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的组织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和"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有效性的政治保障、制度保障与价值保障,同时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现生态治理水平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些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在基层社会落实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对内蒙古C旗生态治理过程的考察,分析了生态治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变通实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在犯罪与刑罚方面所享有的立法自治权。由于认识的局限及历史的惯性,相关法律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国家制定法预设的刑法变通的空间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极其稀缺的立法资源。基层刑事司法实践中以刑事政策和习惯法为依据所采取的变通做法并不能完全弥补刑法变通缺位的不足。对与刑法变通相关的条款进行重新规范和设计,能够解决现行条款在逻辑上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准确理解和运用刑事政策,释放现有法律的空间,可以在刑法变通缺失的情形下,充分发挥刑法变通应有的机能。 相似文献
10.
陈丽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4-89
京族独弦琴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包括族群交往、生产习俗、节日庆典、语言习俗、民间信仰等等在内的人文生态环境对独弦琴艺术的生成与盛衰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蒙古贞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全球化、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复合挑战与立体碰撞之下遭遇发展危机,面临传承困境.蒙古贞短调民歌的当代境遇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问题的缩影,而"千灯互照,光光相映""互守尊严,万象共生"的民族生态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具有重要启示.在环境与主体的互动中实现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文化自觉,在美美与共、 重叠共识中探索多种传承方式的互补与互动,在文化互助、 相互学习中搭建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平台,凸显民间艺术灵韵、 促进多族文化共生,是让蒙古贞短调民歌焕发艺术魅力、 重现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生态人类学与西藏草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关于西藏草地问题的研究中,缺乏一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某些缺憾.本文尝试应用生态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考方式切入这一研究领域,从而使西藏的草地研究为西藏草业的发展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客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滦河流域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其中的七个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满、蒙传统游牧民族聚居区,又属典型的生态贫困区。滦河流域是以山地为主的河源区,为京津唐等城市的水源区,其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例,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而历史上由于清代陪都建设、近代人口迁徙、殖民化经济、水环境问题与流域牧业退化,加上“PPE怪圈”与复合型贫困的加剧,对该地区生态造成较大破坏。对此,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并结合学理分析结果,建议适度恢复河运可以使河运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塑、“自下而上”的反贫困内力的培育、京津绿色生态腹地构建结合起来,从而从根源上实现绿色治贫。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酉水曾经智慧地蕴育了一种文化;古老的酉水曾经骄傲地创造过一种辉煌;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重新荡舟酉水,在粼粼的波光中,人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补偿立法的缺失及法律重构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尚无环境基本法,也没有生态补偿方面的专门立法.有关生态补偿的立法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层级低,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而一些最主要的环保法律明显忽视生态本身的价值及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压根就没有生态补偿的规定.加上生态补偿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造成生态补偿的目的很难实现.所以.尽快出台环境基本法,修订相关的环保法律使之生态化已迫在眉睫.本文对此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建立地方性知识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着重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建立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框架,研究揭示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要确立民族之生态意识的自觉和具体生态的情境性逻辑,尊重民族文化自身的运行规律,重视民族生态知识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生态知识之地方性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末中国作家群里,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是比较早地以文学形式关怀人类生态的作家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他一直在思考我们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作为作家和学者,他对所有地球生命感到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20.
政府、学者、媒体、宗教和移民自身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移民新村”成为一个多种力量交织的场域,其中“非人”生物也是重要的建构力量。而流浪狗这一被国内学者所忽略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生态移民社区内流浪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可以探讨动物是如何参与生态移民新村的建构过程的;生态移民与狗之间关系的变迁是否反映出生态移民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动态关系。同时,可以使我们摆脱和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扩展社会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关注其他生物在构成人类身处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民族志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