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45-51
救亡图存近代语境下,晚清知识女性开始涉足诸如游记、政论等原为男性把持的文学类别。《妇女时报》倡导女性"游历",并为女性游记提供言说平台,这在中国女报史上实为首次。细读这些女性游记文本,可见其蕴含的生活史和思想史双重价值:就旅行方式而言,知识女性已由传统社会随夫随父宦游转变为以求学、求职、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独自"旅行;更为重要的,旅行书写是在媒介叙事的公共属性之外,开创了一个具有私人色彩的言说空间,而知识女性在旅行叙事中所刻意彰显的民族国家意识、现代知识、文明、卫生的自我身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近代政治文化对女性日常生活及私人叙事的深度嵌入。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社会改变取向的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路径,回观台湾社工专业的政治历史与发展过程,认为在台湾特定脉络下,透过执政与政策权力、专业组织与个体户社工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相互穿透作用下,形成了台湾社工专业化发展的现况与难题。台湾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地区社工发展的参照案例,培养有自觉觉他能力、以社工实践知识为志业的工作者,才能利益众生。 相似文献
3.
《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最久的女性报刊,也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其办刊的持久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大而深远.回归历史语境,解读《妇女时报》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内容,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妇女生活相对于传统妇女生活的转变和进步,而且可以从中得出当时女性已初具现代性身份的结论.这对研究辛亥革命这一社会转型期女性杂志中书写的女性成长与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铁爱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6):99-101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既包括过往,也指向未来。通过学者们“述往思来”的理性探索及其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呈现,不仅记录、传承着历史,同时也创造着新的世界文明。那么,学者们在关注过往历史存在的过程中能给当下活着的人以及人类未来历史的建构提供怎样的启示?他/她们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治学与为文?在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中究竟应坚守怎样的学术立场和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5.
古胜红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7-124
徐志摩《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一文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关于妇女问题的学位论文,其主旨是在西方学者面前为中国和中国妇女辩护,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生动揭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构建现代性别观念时的矛盾心理,也为中国近代以来妇女问题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奠定了徐志摩作为中国妇女问题研究重要开拓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金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6-115
从人的角度看,妇女是一种人类存在;从性别角度看,妇女是一种性别存在。由此,在这两者的交叉点上,妇女的存在就是一种具有性别意涵的人类存在和一种具有人类意涵的性别存在。进一步看,人的存在至少包括两大内容:生存与发展,妇女的存在亦不例外。而正是在作为具有性别意涵的人类存在和具有人类意涵的性别存在的汇集处,妇女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了立体性、多维度性、多向位性,成为一种立体、多维度、多向位的生存与发展。由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十大维度进行妇女/性别研究:(1)社会发展阶段;(2)性别;(3)文化类型;(4)历史传统;(5)意识形态;(6)国家/地区;(7)民族/族裔;(8)阶级/阶层;(9)年龄/代际;(10)婚姻—家庭。这十大维度是具有整体结构性的维度。其中,性别为基本维度;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类型、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构成了十大维度的宏观维度,地域(国家/地区)、民族/族裔、阶级/阶层构成十大维度的中观维度,年龄/代际、婚姻—家庭构成十大维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Abstract):民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明显体现。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婚姻法律的颁布,传统的以夫权为中心的离婚制度开始向以男女平权为原则的离婚制度转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由此受到猛烈冲击,并出现一些新变化。《大公报》在1927~1930年设立《妇女与家庭》专栏,比较详细地报道了当时天津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尤其在离婚问题方面给予女性更多关注。该报关于女性离婚事件的报道和讨论显示,这一时期天津女性的离婚原因、主动提出者、离婚年龄等方面均与传统婚姻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20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图像为依据,考察中国妇女在20世纪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变迁及其作用发挥。一方面是基于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女性所经历的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变迁,另一方面是女性从隐蔽、放大到呈现自身这一系列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变迁。女性形象从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的空间转向,以及形象在不同领域中体现出来的角色变迁,都呈现了从追求身份、反思身份到放下身份的过程,这也是女性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为研究20世纪女性的历史地位提供了视觉表现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刘明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3):104-107
2015 年8 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政法大学刘小楠副教授独著的《 20 年,我们走了多远?——'95 世妇会后中国妇女权利发展状况研究》一书. 作者旁征博引,匠心独运,既有历史性的描述,又有深刻的剖析. 其以清晰的脉络、严谨的逻辑、流畅的语言引领读者追踪'95 世妇会以来20年间妇女权利及法律保障发展的足迹,展现中国在妇女权利保障立法方面的进步与缺失,反思其中的深层次根源并憧憬妇女权利发展的未来.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推动中国性别平等事业而甘于奉献智慧的热情,体现了学者对消除性别歧视的执着以及在此领域勇于批判与建构的感情. 刘小楠所拥有的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贡献令人钦敬. 这本专著堪称关注性别平等的学者献给 北京+20纪念活动的一份精神大餐.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年轻学子还是资深学者均会开卷有益. 本书有五点尤其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从北宋臣子奉敕撰写的墓志铭来看,北宋宗室子媳大多出身名门,具有性情柔淑、妇德不缺、治家有方、识见高远等特点。北宋上层社会对这些方面颂扬的原因,除政治、经济因素外,主要是看重其家世背后的优越教育条件,较易培养出符合社会对女子身份角色定位的高素质女性。当今探讨北宋宗妇风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社会女性文化、建立新时代婚姻关系,以及对教育内容的调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小英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7-50
1939年创刊、1941年终刊的《中国妇女》,是研究战时解放区妇女问题的重要刊物之一。文章从历史、文学、时代思潮等角度来观照其女性婚恋问题,探究在战争环境中、革命大局下,解放区女性婚恋自主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李净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8-148
五四时期,天津女性知识精英崭露头角,与男性知识精英一起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开展,成为妇女运动领袖。20世纪20年代,她们创办《妇女日报》等报刊媒体,建构言论平台,深入讨论社会性别议题,借助编者、作者及读者的互动,以及与其他地区妇女运动领袖的对话,吸引读者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为妇女运动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这些妇女运动领袖不仅通过媒体发声,而且大胆开展调整社会性别关系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国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24
吕著《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吕思勉以渊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对三国史上存在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辨析,提出独到见解,为历史知识社会化路径提供启示。第一,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要处理好"求真"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历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把握好历史知识在文本中的选择与分配;第四,历史学家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应承担责任。这些经验为当下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普及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小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39年创刊、1941年终刊的《中国妇女》,是研究战时解放区妇女问题的重要刊物之一。文章从历史、文学、时代思潮等角度来观照其女性婚恋问题,探究在战争环境中、革命大局下,解放区女性婚恋自主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魏开琼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4(3):6-9
中国妇女研究现状如何,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何种程度,是个很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作者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在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2001年度妇女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力求从整体上展现中国妇女研究现状,并选取部分研究主题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目前我国妇女研究方面存在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17.
在1934年的妇女国货年运动中,宋棐卿及其创办的东亚毛呢纺织公司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了让天津、华北乃至全国的女性消费者参与妇女国货年,宋棐卿创办了旨在弘扬妇女国货年精神的杂志《方舟》。在《方舟》杂志中,宋棐卿等人不仅利用文字和图像营造出明快、和畅的氛围,还将展览移植到公共舆论空间,并着力打造爱国摩登女性的形象。这不仅令妇女国货年的推广顺利进行,还为东亚毛呢纺织公司赢得了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8.
曲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53-55
文章指出创造力开发是处于生存底线状态的女性学刊的核心问题。女性学刊必须坚定为女性学科建设和妇女发展服务的方向 ,开发自身创造潜能 ,以品牌价值争取外援 ,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袁博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3):32-37
第三党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中间集团之一,在抗战初期借助其机关刊物《抗战行动》发表了诸多文章,阐释了本党的政治主张。其重点是抗战与民主,而其他政治观点都是围绕这一主张提出的。第三党强烈呼吁全民族应树立长期抗战思想,实行民主,设立民意机关,认真进行政治改革,注重并发展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