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老家那些传统年俗让人觉得乡下的春节更像过年,从初一到元宵,一直就沉湎于那颇为传统的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当然还有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哆毽。哆毽就像汉族地区的踢毽子,但不用脚来踢,而是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也不紧张激烈,而是轻缓得像是在慢舞。“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刚吃了初一的新年茶,就有人来约:“看哆毽去!鼓楼那热闹得很哟。”我抄起相机就与他们往寨中的鼓楼坪跑。青石板铺就的鼓楼坪里,早已聚集了很多喜气洋洋的“腊汉”…  相似文献   

2.
“舞吉保”是苗语东部方言对技击操练的通用语,汉语直译即耍武打。它是苗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之一,从其套路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动作的一般规律来看,“舞吉保”同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通行之国术,特别是南拳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可是,无论从内容或形式来分析,“舞吉保”都独具其地方民族的显著特点和风格,它是一项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获“健体延寿”之益的古老的全能运动。  相似文献   

3.
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老家那些传统年俗让人觉得乡下的春节更像过年,从初一到元宵,一直就沉湎于那颇为传统的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当然还有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哆毽.哆毽就像汉族地区的踢毽子,但不用脚来踢,而是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也不紧张激烈,而是轻缓得像是在慢舞."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教育视野下苗族“锦鸡舞”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锦鸡舞”源于锦鸡的动人传说,经过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丰富和发展,如今已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从现代教育视角观之,“锦鸡舞”集感恩教育、智力开发、体格教育、合作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于一身,值得挖掘、借鉴、继承和弘扬.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需要通过保护与传承、弘扬与丰富、融合与繁荣等策略,以提供保障基础、动力基础和竞争氛围,从而优化“锦鸡舞”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10,(8):1-1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歌舞之母”,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作为产生于绿洲民族中的一种音乐现象,新疆木卡姆结构庞大,流传时间长,形态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瑶族舞曲之优美、抒情、动听,早为人们所熟知了。但舞的是什么舞?舞的主要素材就是“长鼓舞”了。长鼓,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每逢节日、喜庆必腰挎长鼓而舞。舞有双人舞、四人舞和  相似文献   

8.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9.
台湾省高山族社会,古老而封闭;大陆的江浙闽粤,开放而文明。然而,高山族某些文化现象和特异之俗,在江浙闽粤民间屡有映现。其一,文身。台湾高山族盛行此俗,无论男女,一俟成年,即在氏族之中,举行庄严仪式,刑牲会众,实施文身。所谓文身,即“以针刺肤,波以墨汁,使肤完皮合遍体青纹”。被文身者,“虽痛楚,忍创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高山族文身,既受命于祖训,同时也是一种追求。通常,男崇勇武,多于胸、背、肩文“龙蛇”、“虎豹”、“鸟翼”等;女尚艳丽,皆于面颊刺“网巾纹”、‘蝶翅”或于手臂刺“花草”、“虫鱼”等…  相似文献   

10.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正> 侗族是善歌的民族,这是国内外所知晓的了。由于侗歌的突出,而舞蹈则不被人们所了解。以至产生了片面的看法,说什么侗族有歌而没有舞。古人云:“歌之不足,而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说明人的情感勃发,并不能用歌就能表达尽致的,必须是足之蹈之,才能完善人的情感发  相似文献   

12.
苗族文化的“巫教”、“农耕”、“农耕”、“山地”、“无字”诸特征,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还是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无论是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还是粗犷慓悍的《木鼓舞》;或者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是鲜明的美学特色,即使观赏者来自繁华的现代都市,或是扶犁耕作的乡村僻野,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然悦心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据史书记载,土家族人民在湖南省西部定居后,每逢年节,人们都要聚一聚,“摆手唱赋,祓除不祥”。喜庆节日中,大家常用一种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的摆手舞来抒发感情。摆手舞中内容很多,有狩猎舞、军事舞、农事舞、宴会舞、  相似文献   

14.
马铁鹰 《民族论坛》2004,(11):28-29
“布袋戏”亦称“被窝戏”、“扁担戏”、“指头木偶戏”等等。之所以称为“布袋戏”,是因为这是一种艺人在高约4尺,长、宽各2.4尺左右的布袋兜内操纵器乐、木偶而进行演出的独特的民间演艺活动;称“被窝戏”,是因演出时整个“舞台”是用一块蓝印花被布料围成“布袋”状而得名;称“扁担戏”,是指演出的全部“演员”及道具,都是由艺人一根扁担挑着走村串寨巡回演出;而又名“指头木偶戏”,则是指艺人在蓝印花被窝布围成的舞台中表演时,那比指头略粗的木偶演员是套在艺人手指头上的。“布袋戏”曾经盛行于邵阳县和隆回县,随着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巴人“连响”舞三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三峡巴人奔放豪爽,歌舞成性,“连响舞”就是最佳历史印证之一。“连响”又名“九子鞭”,时下多称她“莲香”或“莲厢”。因其道具简单易行,为一嵌有12小“眼睛”的花竹杆,长约三尺,舞者轮番于手足肩背、臀腰腿肘及地...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2,(4):42-43
遗产发现地:湘西十家族苗族自治州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  相似文献   

17.
傩戏浅说     
傩戏的历史十分久远,它的发展历程是源于巫舞,再由傩舞蜕化而成傩戏,因此,摊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以此可见摊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故鬼神概念即应运而生。而巫觋则被认为是“中介人”,他们可以和鬼神交往,并代表他们说话,所以在祭祀活动中,巫觋用卜筮、巫词、咒语和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此中,舞蹈是重要的手段。故《说文》中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相似文献   

18.
罗水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西部。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民风古朴。土家“六月六”祭祀活动及茅古斯舞,代代相传,从不曾中断。1993年,该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该乡的传统文艺节目茅古斯舞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亮相,一时名冠京华,主持人称“罗水乡的茅古斯舞人人能跳,老人能跳,小孩也能跳”。1999年11月,经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第八届年会的47位专家考察与审核,罗水乡被正式命名为“罗水茅古斯民俗文化村”。2001年古历6月6日,该乡隆重纪念土…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实践改革迫切需要向更高阶段发展,找出音乐教育发展所遗留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当下全面推进美育实践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立足于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本质之“音心对映”规律的存在与确立,针对当下初中音乐课堂中“音”“心”对映受阻问题的分析,着眼于实现“真”“善”“美”融合,提出将器乐演奏课、合唱课、音乐文化艺术之大综合课相整合,构建前后衔接、内外贯穿、循序渐进的系统化音乐课程设置以推动初中音乐美育教育之高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用儒文传西学以教于同人”、“原儒语以明其义”,“本韩柳欧苏之笔,发清真奥妙之典”,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和概念来阐扬伊斯兰文化,这是明末清初之后回族伊斯兰教的一个新的特点。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这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排斥外来文化的土地上,多少打上儒家文化的印迹,才能得到发展。明末清初之际,汉族土大夫中,由于对伊斯兰教不了解甚至误解,普遍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