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2.
慕容鲜卑与西晋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西晋建立前,慕容鲜卑曾在其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帮助司马懿讨伐公孙氏政权,慕容鲜卑自此在辽西建国.此后,从慕容涉归的由服到叛,再到慕容庞的由叛到服,慕容鲜卑对西晋可谓是叛服不常.慕容鲜卑也正是借助西晋之势,在西晋汉士族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为第一个慕容燕政权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拥有中条山、黄河等天然屏障,气候稳定,较少灾荒,人员流动程度低,故而常被认作是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地区之一。然而通过对史前传说和先秦史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东地区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充满了复杂而又多元的部落融合,而在有史料记载的文明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的兼并、融合。可见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地认识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河东文化。  相似文献   

4.
释“绛头毛面”王保顶西晋末年,“义阳蛮”张昌领导了规模宏大的流民起义,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几乎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给西晋王朝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史载张昌部队“皆以绛科头,之以毛”,“绛头毛面”。①由于史籍记载语焉不详,后人对“绛头毛面”解释颇不一...  相似文献   

5.
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拥有中条山、黄河等天然屏障,气候稳定,较少灾荒,人员流动程度低,故而常被认作是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地区之一。然而通过对史前传说和先秦史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东地区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充满了复杂而又多元的部落融合,而在有史料记载的文明时期,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的兼并、融合。可见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地认识河东地区的民族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河东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超 《世界民族》2011,(4):95-96
曾经有学者认为汉语"民族"一词是古汉语的固有词语,而且在《南齐书》中就已出现。本文通过对西晋王浚妻华芳墓志的解读,指出"民族"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晋永嘉年间,比《南齐书》中的实例早约200年。  相似文献   

7.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官制的特色及成因陈新海吐谷浑是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公元4世纪初,从辽东慕容鲜卑部中分离出来,西迁至明山地区。西晋永嘉末年,又从阴山南下,经陇山,来到青海南部地区,建立了长达800余年的吐谷浑政权。为青海经济开发、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开始,回族上层人士马福祥、马鸿逵等在宁夏兴办新式回民学校,先后创办了“蒙回师范学校”、“宁夏中阿学校”、“宁夏河东中阿师范”、“云亭国民中心学校”等几十所回民新式学校,成立了“云亭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伊斯兰人才。  相似文献   

10.
埃文基人的民间知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埃文基人的民间知识张嘉宾俄罗斯境内约有3万多埃文基人,他们居住在黑龙江以北,西自叶尼塞河东至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域内。埃文基人的传统产业是饲养驯鹿、狩猎和捕鱼,还有一部分埃文基人从事畜牧业。从字面上看,“埃文基”即是“鄂温克”,二者是同音异译,然而,“...  相似文献   

11.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地区,由于与中原及北方草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时除原各城邦居民外,北方草原及中原不少汉人、鲜卑、柔然、狯胡、卢水胡、氐人等也先后陆续进入西域,并广泛活动于这一地区,对西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就当时以上诸种人在西域的活动作一概要辑述。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经典,它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来。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有研究者认为其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相似文献   

13.
巴人酒文化刍论胡继明中国酒香飘万里。中国酒文化、绚丽多彩。酒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西晋张载《酒赋》说:“物无往而不变,独居旧而弥新,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酒,作为人酿造的饮料,首先是人自己享用,其次也供奉给...  相似文献   

14.
桥(小说)     
芦花河河水在黎明前的残月映照下,闪着粼粼银光。这是毗接藏、羌族地区的‘界河’,河西住着藏族,河东是羌族。湍急的河上横跨着昨晚刚赶修完工的竹索桥,桥堡顶上立着毛主席彩像,两侧贴着红绿标语,桥头燃着吉祥的柏枝烟堆。再过一二个时辰——天明以后,河东西两族群众就要欢聚在这里举行索桥竣工盛会,喝团结酒。藏族头人恶洛巴从河西走上桥来。他戴着遮耳狐皮帽,宽大的花豹皮衣领象条大蟒  相似文献   

15.
“干栏”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栏”系侗台语民族传统楼居建筑,汉名“干栏”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华《博物志》,该书指出西南地区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从侗台语族的台、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语言材料比较看,“干栏”一名应系译自原始侗台语*Gr[]n“房子”(干栏房)一词,是个音译词,最早译自僚人语言“仡央语支”,后来用以泛称这种楼居建筑。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宁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借西晋王室衰微之机,以迁移、战争等方式在西北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不同程度控制宁夏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宁夏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移民兴屯、统治者的自我革新和政治改革、经济文化往来,民族交融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为民族融合促使“夷夏之别”民族观念改变、民族融合推动宁夏政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7.
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墓地发现的十六国时期的纸质文书,不仅数量多,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书写方式和内容与中原地区基本相同。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相继出现一系列割据地方政权,史称“十六国”。  相似文献   

20.
在阴山、河套与山西北部一带活动的拓拔鲜卑部落联盟酋长猗庐,于315年接受西晋的代王册封后,到公元376年拓跋联盟受到前秦苻坚的攻击被解散为止,称为拓拔鲜卑的代国时期.拓跋代国是北魏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拓跋代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