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民族自生系统论将多民族的文化认同体视为有自我分别和转换的边界,能够自我增生的文化系统。这一理论范式将民族文化系统视为后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从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架构出发,可以将族群-族体-民族的关系视为“即刻解释项-动态解释项-最终解释项”的模式,从而将多民族文化认同体视为终极的意义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同族群和位阶之上的耦合,为作为自生系统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体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推动着它的自我增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符号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伍敬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47-48
商标命名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化讯递过程.符号化是由商标名称的标记功能所决定的,而讯递过程则体现出商标名称的广告功能.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这一翻译原则对商标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和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1):81-84
叙事符号学认为"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叙述"是功能的耦合.文本叙述在结构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该文借用叙事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叙述的功能、句法与意指;文学叙述与日常交际叙述的比较;叙述的语言层剖析几个方面初步论述文学叙事的模糊特征.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切生存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有关生死,具体而言,就是求生抗死。这种生死观在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类语言大都忌讳直言死亡,维吾尔语也是这样,讲汉语的回族人更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但是,在某些语言中,死不总是与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相联系。在现代汉语中,死字结构不仅与痛苦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表达愉快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道教思想在汉语语言结构上的反映,它既不强调生,也不忽视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示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不愉快的心里感受的死字结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语言学新兴的研究方向,语言景观研究聚焦于公共领域内各类语言标牌。官方语言标牌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考量和城市的特点。本研究从语言景观的视角出发结合场所符号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关于公共标识语言选择的原则对杭州市重点交通场所和西湖旅游景区的官方语言标牌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语言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杭州市官方标牌即体现了国际化趋势又蕴含着古典文化底蕴,在打造多元城市形象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语言服务理论为背景,基于语言服务与民族文化译介在服务范围、服务目标、服务要素、服务环节的相通性,结合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译介现状,从语言服务的产业属性、研究动向及发展前景出发,提出通过统筹语言服务规划、改善语言服务环境、健全语言服务机制推动民族文化译介进步的策略,旨在为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译介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濒危与消亡是当今世界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针对语言濒危的严峻形式,西方语言哲学思想中的“意义观”、“语言观”和“人文观”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玻璃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入手,着重分析了现代艺术发展视域下玻璃艺术语言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及文化意义,并探索了现代艺术发展视域下玻璃艺术的多远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生态平衡在不断被打破,一些民族语言甚至濒临消失。本文主要从微观语言规划的视角,阐述了家庭语言规划和社区语言规划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促进民族语言发展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具有共同性的国家通用语与具有差异性的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基于对河池、百色两地的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沿着“国家通用语和壮语均衡发展、倡导多语多文化共同繁荣”的语言文字发展思路,提出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为:其一,精细化开展推普工作,彰显推普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二,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体包括:用政策法规固化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在母语地区和民族聚居区营造民族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实施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力度,开发人性化的多种语言文化服务,发展语言产业。研究结论旨在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贡献广西智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各种翻译思想层出不穷,流派纷争甚至相互否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其背后不同的翻译观所致,而不同的语言观又是对翻译本质不同认识的源头。本文从对语言定义的追问开始,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不同语言观对不同翻译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中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翻译科学观、文化中心论与其背后的语言自足系统观、交际工具观、天赋能力观以及语言世界观的关系进行了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所广泛讨论的两个热点问题,这也是在互联网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两大趋势.各国、各民族、各色文化的交流碰撞必定也会对语言形式有所影响,语言融合是必然结果.本文结合了经济与文化背景,旨在探讨当今语言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5.
濒危语言保护是当前我国急需面对的一个难题。伴随着语言的消失,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系也会受冲击,可能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民族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濒危语言关系的论述引发人们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并尝试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提出适合我国语言保护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族群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互动必然要以语言为沟通手段,族群互动产生语言接触。本文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结合该县各族群文化交往的历史和语言演变的进程,探讨族群互动中语言接触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台湾语言生态——基于“族群政治”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独尊国语的极端政策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解严后有所缓和,由台湾"族群政治"矛盾引发的族群冲突开始不断对台湾语言生态形成强大渗透,进而深刻影响台湾当今社会的语言状况.语言冲突在当前的台湾尤为突出,而这主要源于语言、政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的生态呈现的是人与文化、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从政治人类学角度切入,对台湾语言现象的研究会获得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