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文化润疆的理论要旨,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新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往诉求。探赜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强调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润、提升文化底蕴、着眼文化认同,将文化润疆融入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各领域,切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横平竖直,一撇一捺,方方正正中国字……”2024年新年伊始,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书法课热闹极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手握毛笔,在红色宣纸上一笔一划地认真写下“爱我中华”“文化润疆”等字词句。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实践改革迫切需要向更高阶段发展,找出音乐教育发展所遗留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当下全面推进美育实践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立足于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本质之“音心对映”规律的存在与确立,针对当下初中音乐课堂中“音”“心”对映受阻问题的分析,着眼于实现“真”“善”“美”融合,提出将器乐演奏课、合唱课、音乐文化艺术之大综合课相整合,构建前后衔接、内外贯穿、循序渐进的系统化音乐课程设置以推动初中音乐美育教育之高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渗透并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而丰富实际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层次,进而在智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德育和美育等的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文章首先阐述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意义,继而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2020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不仅进一步为乡村学校的美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助于落实文化自信战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自信心。对于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如何能够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何应用好本土民间艺术,保证乡村小规模学校美育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项值得广大乡村学校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民间艺术资源与乡村学校美育关系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民间艺术资源融入乡村小规模学校美育面临的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提升美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在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可以提高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要拓展美育课程。作为学校,应该继续完善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原则,为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利于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进而有效提升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美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自1950年代至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上出现了几次关于田野作业的大型讨论,2006年12月在京召开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便是其最新进展。主持人刘铁梁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志》的首批成果,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目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撰写当前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所期待的民俗志?"——做了回答。本文将《中国民俗文化志》所依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与写作模式("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加以批评,重启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以促使当前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有关田野作业的讨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长白山志》全称“观长白山记”,侧重利用康雍乾三朝满文档案,叙述长白山、松花江勘察史实,描述金上京城、五国头城古迹形态,论述长白山与北镇医巫闾山的文化关系,堪称私人基于实地勘察、民间调查而撰写的“白山黑水志”,成书于乾隆中后期。其所述“大清一统志”中的金上京城古迹信息与《大清一统志》记载不符,或许源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进呈一统志馆的专题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10.
在著名绘画艺术大师叶浅予的很多名画中,相当部分是以贵州苗族生活和风情为题材的,如《贵州马帮图》、《苗家织女图》、《苗岭之春》等。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叶浅予既以漫画蜚声画坛,又是一个丘壑满怀的山水画家。他的舞蹈人物画,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他曾说:“我从漫画转向国画,宿愿已久。抗日战争推动了我,苗区之行是个机会。”此番话,道出了叶浅予的国画,尤其是舞蹈人物国画与贵州苗族人民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漫画、山水、人物齐备的绘画艺术大师,1940年的“苗区之行是个机会”,是一个关系到他艺术道路的颇为关键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尹湛纳希:蒙古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字润亭,清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市)人,生于1837年,卒于1892年,是蒙古族文学史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生中写出《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大...  相似文献   

12.
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明确阐述张力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含义。视觉是动物最普通不过的观察能力,也是生活中人本身对外界最基本的感知能力,是人对事物产生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方式。书法和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符号。而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虽然是西方美学的审美理论,但是在解读我国传统文化国画和书法中,依然可以加以参照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苍铭  邵凡晶 《民族研究》2023,(1):98-110+145
古代图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历史学、民族学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滇苗图说》、台北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滇夷图说》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民族图册,近年不断被研究者关注和引用,这两种图册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滇中百蛮图》有密切关系。本文考释了三种“夷人图”的绘制年代,绘制背景,发现它们均源自清初编绘的《百蛮图稿》,该图稿是清代最早的“夷人图”,对认识云南众多“夷人图”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订正了《滇苗图说》《滇中百蛮图》图册装裱过程中图说错贴问题,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古代民族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书是文明的使者,传播的载体,从文字的诞生开始书籍就承担着传播文化、观念、知识、信仰的功能。当今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巨大变革,纸质书的兴衰历程也让人唏嘘不已。本文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重构并设定美育目标。以案例的形式就课程中“中国传统设计意识之象征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浪漫之意象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之大象之美”“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之传承之美”四方面内容,阐述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意蕴,旨在探究美育与设计类课程结合的意义;结合“美学再创造”这一理念,将美学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文字、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与书籍发展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对文化共同体的理解需放置在个体与“类”的互证中、文化的“人化”与“化人”的辩证中、社会发展的“因”“果”联系中予以阐释。在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实践先导是基本前提,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价值共识是显著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在常规运行的基础上,常经历危机冲突与双向转型的曲折发展,具有“自由人联合体”属性的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此为理论参照,新的历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处于创新性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养成、以文化人、视域融合、价值熔铸等策略,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中华美学思想是21世纪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加持下,实现“以人为本”在高校舞蹈美育的真正回归亟需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由“以人为本”的根本依据和现实依据契合形成的回归依据;二是将“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与时代环境纳入统一的研究体系,以“顺境”与“逆境”两个支柱构成的回归新变;三是在纵向深入高校、横向海纳世界的视域下,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三个基点形成的回归途径。简言之,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依据、二个支柱、三个基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三角体系,以期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美学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中的回归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社会,文字与仪式都是权力的象征。在权力运行的文化实践中并未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而是需要特定的仪式来彰显文字的权力,通过仪式的神圣性来展现文字的力量。在侗族地区的合款立碑,正是人们通过“仪式”把碑文的内容与石碑神圣化,只有在这种仪式下的合款碑文才具有证据的效度。立碑“仪式”作为侗寨聚落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模式,在社会发生巨变而危及聚落社会的安全时,乡民启用了仪式而立碑来重归其文化之弧,在文化之网内保持其系统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修订原则基于目标、问题、创新导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达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是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艺术实践围绕“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本案例基于新课标,解读新课标视域下关于初中美术“传承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我们与设计同行”等学习内容,以扎染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为切入口,通过传统技法的学习、生活媒介的创新、扎染艺术的宣传等课题体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帮助学生达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4,5(1):43-49,106-107
宣统《盐井乡土志》本有"盐井全图"一幅,目前相关辞典及提要未提及此图。近十多年出版的《盐井乡土志》中无图,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油印本有关。"盐井全图"绘制者为《盐井乡土志》著者段鹏瑞,绘制时间、付印时间当在宣统三年(1911年)夏四月赵藩作序前后。无论对于《盐井乡土志》,还是对于盐井地区在清代西藏方志史上,此图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是一部立足全球视野,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探索路径,对“音乐人类学”进行中国化重新解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规范、研究模式五个层面进行有机性、结构性的思考,从西方学理反观中国音乐,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殊途同归”的核心观点。该书以音乐为载体研究人类学,总结和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企图为我国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