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家庭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制定的重点在于家庭育儿分工合作模式与多元化婴幼儿照料支持服务规划。随着家庭科学合作育儿理念的普及,家庭婴幼儿照料中父职参与成为育儿支持性政策完善的突破口。基于福利多元主义分析框架,探讨城镇"90后"双职工家庭父母合作育儿实践研究发现: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缺失的类型主要包括闲暇参与、育儿知识空白、家庭责任感缺失、隔代抚育替代。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支持的结构性困境在于父职参与缺乏专业的家庭育儿指导、父职育儿假期难落实、父职参与的支持和促进政策不完善。综合借鉴国外父职参与育儿的家庭支持型政策、育儿服务合作供给型政策和重视育儿观念引导型政策的经验启示,通过完善父职参与政策保障、激发市场托育服务供给潜能、扩展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空间、加强社区支持性育儿资源整合、倡导父职参与的家庭育儿文化,有效支持和促进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完善我国城镇双职工家庭友好型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短视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以“爸爸带娃”为主题的家庭父职生活也逐渐媒介化。以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和抖音三大主流网络平台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媒介再现父职中的“新父亲”形象,以及媒介再现父职隐含的父职教育契机。研究发现:媒介再现父职以“关爱父职”为主导,关爱父职影响积极且效果良好;父亲参与意愿和参与主动性强;父亲参与的互动性较为充分;平等、亲和、睿智的父亲形象突出;引流变现下的“花式带娃”等多样化“新父亲”形象。鉴于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实效性,媒介再现父职的促进路径为:推动新父职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转向;设立常人榜样,实现父职教育的日常渗透;明确本土化父职研究方向,拓展父亲情感参与维度。  相似文献   

3.
以中日抚养学龄前儿童双收入家庭父母为对象,探讨父亲参与育儿对母亲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日父亲参与育儿的影响模式一致,即父亲参与育儿通过母亲对父亲育儿支持的认知,间接影响夫妻关系满意度。但在中日之间在母亲对父亲育儿支持的认知影响健康关联QOL的途径存在差异。中国母亲对父亲育儿支持的认知直接或通过心理健康影响健康关联的QOL。日本母亲对父亲育儿支持的认知通过夫妻关系满意度间接影响健康关联QOL。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儿童养育中的父亲角色呈现出由相对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父亲角色从工具型角色逐步向教养型角色扩展。这一过程受到美国二战后松弛的社会环境、公共卫生理念对儿童家庭环境的关注、大众传媒对父亲角色的宣扬、学界理论导向支持、性别权利运动推动以及国家政策鼓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借鉴美国儿童养育中的父亲角色转变经验,我国有必要以提升女性经济地位为关键,通过加快完善家庭友好政策及相关立法、转变社会性别角色观念、提升男性育儿意识、推行父职教育等措施,推动父亲角色向责任型、教养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0—3岁婴幼儿母亲在育儿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对470名婴幼儿母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母亲育儿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较高,但主要来自配偶、祖辈、朋友等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较为缺乏;婴幼儿母亲育儿社会支持存在异质性的分类特点,可划分为支持不足型、支持中等型、支持充分型3类;3类母亲在居住地、学历、就业情况和家庭年收入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母亲、本科及以上学历母亲、全职母亲、低收入家庭母亲在支持不足型上占比更高。为优化婴幼儿母亲的育儿社会支持体系,建议强化政府主导,着力增加对婴幼儿早期教养的正式支持;重视家庭价值,营造夫妻同工、祖辈适度参与的育儿氛围;优化职场环境,助力婴幼儿父母尽可能实现育儿与工作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父亲”话语的出现,我国父职实践面临“父亲缺位”和“关爱父职”难以落实的双重问题,开拓本土化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成为重要议题。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机构,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专业性、促动性和课程化的优势。幼儿园基于父职教育园本课程开发视角,立足行动研究范式,历经三轮发现问题——实践——反思,研究发现:基于父亲角色特质,开展各类父职活动,可拓展父亲参与维度;“团体式榜样交流”和“隔离手机”有效强化幼儿父亲的情感投入;“父子游戏”有效构建父子间成长共同体;建立父职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成果。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需以多方联动开展父职教育研究、行动研究与园本教研相结合;加强父职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可有效提升父职教育研究与实效。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核心微观环境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中父亲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心理、生活、游戏支持深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对河南省629位学前儿童父亲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家庭支持和儿童的社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支持与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ootstrap法检验表明,家庭内部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为提升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应提升对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增强父亲的育儿意识与能力;优化父亲对儿童家庭支持的结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家庭支持;构建家、园、社协同育儿共同体,塑造幼儿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了解大城市年轻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感受。研究发现,夫妻共同分担家庭育儿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得到肯定。养育孩子使年轻的母亲既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也伴随着各种不安和焦虑;她们普遍感到育儿支援存在缺陷,以至于难以从容面对育儿过程,希望能够获得比较充裕的社会资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她们顺利完成育儿过程。为此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处于育儿期家庭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强化男女平等意识,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日常育儿活动;建立网上支援系统;改善城市规划建设,为育儿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台一系列对育儿父母(家庭)的支持政策并不断完善,以期提高社会生育率、女性工作机会和生活满意度、促进性别平等、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及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对育儿父母无薪假期的提供和对幼儿教育和护理(ECEC)服务的支持。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其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育儿父母支持政策为基础,对美国育儿父母支持政策体系简要评价。结合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等实际,提出可借鉴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的经验,通过鼓励省市(地区)试点探索对我国育儿父母(家庭)的支持政策,以节省行政成本为目的,利用现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架构,最终建立实施全国统一的支持政策体系以保障我国生育率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远低于预期,这需从农民家庭抚育模式视角解释。在一些高度城镇化的农村,抚育模式从夫妻粗放式养育转变为婆媳精细化培优。农民家庭抚育主体从夫妻变为婆媳,抚育成本变高,方式更精细。在新型抚育模式下,个体压力和代际支持压力机制共同抑制了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个体压力机制表现为生育将带来核心家庭再生产压力大、女性职业发展困境、社会交往受阻与生理劳累,导致年轻媳妇不想生;代际支持压力机制表现为婆婆因抚育义务刚性化风险、自养财富积累受阻、老年夫妻感情生活牺牲以及家庭抚育地位边缘化而不愿带。这说明农民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有自己的行动逻辑,积极的生育政策应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系统完善生育、抚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所属4个林业局中101户林业职工家庭,对其参与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政策知情、参与、执行、需求、评价及建议等。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抚育试点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抚育补贴标准偏低,专业技术薄弱,职工对抚育试点了解不够,抚育任务下达时间紧、任务完成有困难。提出提高森林抚育补贴标准,加强营林人员技术培训,强化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前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对于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十个城市社区,对其全面三孩政策及其配套生育支持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生育补贴覆盖面窄且待遇水平有限、生育保险覆盖率低、产假和育儿假等生育休假制度落实存在困难、托幼服务需求难以满足、面向多子女家庭的住房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等。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生育率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冲击,找出影响我国生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为生育主体提供良好氛围和相关机制极其重要。以2016年中国金融家庭数据为基础,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将家庭中不同孩次的相关情况加以区分,研究女性劳动参与对不同孩次生育率的影响,从而揭示女性"低生育之谜"。结合女性劳动参与和生育模型,采用二元变量模型分析女性劳动参与和生育的关系并验证其内生性。研究发现女性劳动参与对一孩和二孩生育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反,女性配偶的劳动参与对家庭中生育一孩和孩子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给予女性支持,分担女性的育儿负担,在政策层面上转移用人单位的用工负担,缓解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保障职业女性的权益,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生育政策的完善是加强生育保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从“家庭主义”理论逻辑推演并结合实证角度分析判断,我国现阶段生育政策应定性为“显性家庭主义”,表现为支持家庭照护的积极化倾向和缺乏家庭照护替代选项的消极化态势,弊端在于多重因素结合下的家庭育儿负担过重,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生育意愿。促使“显性家庭主义”生育政策向“可选择的家庭主义”转变,是突破现行生育政策困境的总体可行性思路,其转变可从“去家庭化”和“家庭化”角度着手,能有效避免政策工具化,为家庭减负并提高社会整体生育意愿,进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学龄前儿童抚育模式也在转型。计划经济时代,学龄前儿童抚育工作作为"公家事务",使工作着的母亲获得了可能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抚育模式转向以市场理性选择为主的家庭和个人责任,独生子女政策更进一步强化了母亲与孩子成长优劣间的关系,工作着的母亲深感压力,母亲角色与职业角色间的冲突加剧。应当建立支持学龄前儿童抚育的国家制度,倡导公共托儿所和幼儿园的重新建设,解决职业女性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儒家父职存在与当前家庭建设并行不悖的丰富思想资源,但学界对此鲜有关注。作为当代中国父职的本土化前身,儒家父职与道德有很强的亲和性关系。因此,通过厘清儒家父职与道德的关系,辨析儒家父职内在道德属性的双重效用的具体内涵,最后结合当前家庭建设现实予以反思,指出需要增进“亲亲之爱”的伦理情谊,培育良好家教家风,消解因道德属性的消极效用造成的家庭性别角色固化、亲子情感疏离等负面影响;同时挖掘道德属性的积极效用中“成己成物”的公共性价值内涵,推动家风国风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儒家父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都市女性产后第一年的育儿社会支持系统(主体、功能及传递模式)会呈现怎样的特征?基于某个面向0—1岁婴儿母亲的社会工作项目中的小组谈话数据及组员撰写文本,构建以支持主体(横轴两端为弱关系和强关系)和支持功能(纵轴两端为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交叉形成的四象限育儿社会支持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新任母亲育儿社会支持功能兼具工具性和情感性,偏重于以强关系(祖辈)为主体、以工具性支持为主要功能的延时交换的传递模式;同时还发现,由弱关系(社工、医生、相似他人)提供的育儿社会支持是存在、可行和有效的,弱关系提供的情感性和工具性支持属于即时交换的传递模式。  相似文献   

18.
依据黄淮海平原5省570个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在对家庭农场忽略的属性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借助混合Logit模型和潜在类别模型,分析家庭农场对不同扶持政策的偏好程度,以及不同偏好类型的家庭农场特征差异。结果发现:采用推断性属性非参与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后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家庭农场更偏好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但其对政策传播渠道的偏好也不能忽视;面临相同的政策属性组合时,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利润率提升的可能性更大;家庭农场可划分为资金偏好型、知识与技术偏好型、土地流转偏好型和政策信息偏好型四种类型。应该基于偏好异质性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将扶持政策向家庭农场相对更为偏好的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适当倾斜,并对农场主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度高的家庭农场进行重点扶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今后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重点、战略方向和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通过湖北省咸宁市生育配套政策的试点,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整体性治理理念,从政策主体、政策执行与政策绩效三要素出发,构建了生育支持政策的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认为,咸宁市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化治理模式,宏观层面,政府提供资源和平台,为政策落实提供保障; 中观层面,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家庭发展和社区稳定,用人单位提供生育便利支持家庭成员为企业创造价值; 微观层面,弘扬积极的生育文化和生育理念,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由此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生育支持体系。咸宁市生育配套政策项目试点工作提供的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在推广中需要注重地方灵活性与时效性相结合,使生育配套政策符合当地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照护负担严重削弱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两孩需求和育儿焦虑的冲突使得家庭和社会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通过知网数据库、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检索和数据的收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与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的文献及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我国婴幼儿机构照护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进行描述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存在供需缺口巨大、照护机构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行业标准和政府监管缺失等问题。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同时,需要配置一系列的福利支持政策和灵活多样的照护方式来为家庭照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