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动物身上的特征与自己的属性嫁接叠加,与动物合二为一,通过隐喻的路径创造出一系列相关的语汇。通过对十二肖语簇在汉英语言中隐喻意象的对比,从体验哲学和文化分野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们识解同一动物时的共性和异性。  相似文献   

2.
过去,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上升到了思维高度。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反映了两国人民看待与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其中,“菊”作为随处可见的植物,在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具有大量丰富的隐喻表达。通过分析“菊”在中日语言体系中的隐喻性表达,可以揭示出中日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进而探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词汇在各民族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国家的语言来源于本国的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本国的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也大不相同,两种文化对于动物词语的应用必定存在差异性。本文旨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动物出发,探究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当中的意义及内涵,以便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语言,了解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语言学内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以认知中的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哲学基础、基本概念、操作过程等方面,论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认为概念整合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为论证此观点,论文分析一幅环境保护漫画,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概念认知过程,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手”的隐喻在汉语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针对“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包括“手”作为行动的隐喻、“手”作为感官的隐喻、“手”作为人际关系的隐喻、“手”作为状态的隐喻等方面。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些隐喻的深层含义和语言文化背景,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在现实语言中,人体隐喻主要依靠映射来实现。汉语及越南语中都普遍使用人体词"头dau"作为始源域映射空间、时间、功能、量级等抽象范畴的目标域概念。  相似文献   

8.
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以人们身体行为为基础的这种空间隐喻,在表义中显示出极大的倾向性或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数量、状态和范围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发展至今,已经从单纯的文学语言修饰层面发展到探究人类思维的深层理论,虽然对隐喻的研究跨越众多领域,但已有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和思维两个层面对其特性和构成进行分析,对隐喻美学价值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美学视角出发,从英美文学作品隐喻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层层剖析分析隐喻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并探寻隐喻美学价值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文德  詹莎莎 《民族学刊》2020,11(5):43-50, 137-138
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生肖地名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二生肖地名最集中的省份当属贵州。贵州全省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均有生肖地名,这个现象在我国省级政区里独一无二,特别是把生肖动物名用于标记农村集市贸易日期、集市贸易地点,进而成为地名,构成十二生肖系列地名,“生肖名+场”字地名是彝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彝汉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中国地名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地名景观。通过对贵州全省行政区划地名以及乡村聚落地名、社区地名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展示贵州省十二生肖地名的完整面貌,为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经过整理的基础数据和宝贵资料,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悲伤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与体验.根据人类隐喻认知机制,需将这种抽象概念域投射到具体概念域.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情感体验等,因而形成相同或类似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在跨越历史长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与壮歌中,其悲伤隐喻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具有共性,主要共享的概念隐喻有"悲伤是'下'""悲伤是暗的、冷的"及"悲伤是身体器官出现的毛病"等.在这些概念系统下,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语言表达,且大多表达都以意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舞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上与古典芭蕾舞具有较大差别,现代舞的表达形式不仅包含了表面的肢体动作,同时也蕴含了许多隐喻特性。现代舞肢体语言的视觉表达包含了抽象形式的肢体语言和隐喻形式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而现代舞肢体语言的隐喻性体现在"舞"的艺术性以及"舞"的文化性,加强视觉表达与隐喻特性相互融合需要从创建肢体语言的意象性美感,以及创设肢体语言的象征性力量两个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14.
艾伟的短篇小说《油菜花开》文本中多次出现"油菜花"这一语符,这一标记被作者赋予了多重的隐喻功能。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分析这一语符,有助于通过文本叙事话语把握作者的意指,揭示出小说文本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性别隐喻始终存在,是主流意识对身份认同和想象的主要体现,除了在东西方比较语境中能够找寻,性别隐喻还充斥在文学发展中,但却是片面的且具有限制性的。纵观汉语言文学发展,要真正探究性别隐喻问题,则要直接追溯到后殖民主义理论。其中除了具有基本的中西关系,也有东方对文学性别的认知与界定。对此,从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着手,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中西关系的性别隐喻,并以此提出了两项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盘瓠神话所隐涵的丰富精神意蕴及其离奇性,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学者。本文着眼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环境,试图揭示该神话背后的精神隐喻:犬神图腾族群对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精神困顿与诗意守望。同时,本文也为读者描述出人类生存发展之初的历史状况与母系时代群婚的现实生活,以期裨益于少数民族同胞共建精神家园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8.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语法隐喻以及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新闻英语中,构成了语篇的互文性。这种现象有助于在同一语篇内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语义联系,保持了意义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20.
韩乐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120-123
关联隐喻作为一种动态形成的认知过程与模式,通过解读关联隐喻与社会文化、思维认知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明确不同属性词汇所传达的隐喻内涵及其应用方法,能够为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理解与翻译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隐喻的功能及价值,辅助提升文化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