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内涵与任务的规定也存在主要关注政府工作而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与展演必须遵照民众的固有方式与传统。非遗保护的主体应该是以社区民众和传承人为主的社会各方,其中政府部门是起组织、推动作用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韶关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传承人70位。非遗传承人存在着年龄偏长、后继乏人、缺乏资金扶持、资格的认定与退出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等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的不足,非遗的特点以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市场意识、经营开发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重视,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立法保护与规范,加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力度,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模式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英杰 《理论界》2013,(4):67-6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孙贵川 《中文信息》2022,(1):296-298
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本文从历史、文化与经济三个维度搭建非遗价值传承分析框架,据此对非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利用存在商业化开发过度、数字化内在生命力不足、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播与传承度不广等问题。高质量提升非遗存续力,应健全科学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精准化的保护政策机制、建立动态化的考核评估机制,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把握科技与创新的趋势、强化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的结合、注重从“造物”到“造境”的转变,不断开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李瑛 《新疆社会科学》2022,(6):141-152+179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后申遗时代”,非遗的工作重点从政策宣传阶段进入传承管理阶段,而非遗规模的延扩使传承人的传承管理问题日渐凸显,存在主体角色与功能错位、传承人退出与培育欠科学、专家力量难以支撑管理评价体系等问题。相较而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明晰非遗主体的权责、完善老少传承人更替政策、多层次专家实施标准化管理等管理策略,在多主体协同管理方面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文章认为:为保障非遗项目的传承效果,我国可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明确非遗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构建国家监管和基层参与的联合管理机制;落实传承人退出政策,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组建跨区域的专家网络数据库,构建以传承基地为载体的长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尚存诸多问题,研究基于解析国外非遗保护方法与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剖析其现存的核心问题及成因,以“非遗”主客体动态互补的视角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多元途径的保护策略与措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活力”迸发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路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方法框架,使其保护与利用能够相互促进,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城镇化冲击、自然传承制度落伍、受众范围缩小、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非遗工作正迎来国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扩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通过健全反哺机制、建立产业化传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文化例外"原则等措施,有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3.
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区域非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无论其产生,亦或是其发展,皆充满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叙述与延续.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大庆市杜尔伯特自治区蒙古族音乐类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音乐类非遗"再研究"的研究法,以可参考的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叙述为起始点,结合游走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的代表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讨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变迁与保留,进而对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赵云彩 《学术论坛》2016,(4):120-1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认定,方式较为单一。通过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现状与特点,针对目前传承人认定制度带来的一些问题的客观现实,参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早的日本、韩国的相关经验,可以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若干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然而,当前社会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值得反思。生产性保护,并非以生产为手段对非遗经济效益的单纯追逐,而是对特定非遗类别通过生产和流通,实现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人文关怀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逻辑起点,市场思维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应对,传承创新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分别从民间文化与典籍文化不可对立分割、民间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汉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两个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将文脉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实现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然选择。良性互动关系是以良性互动机制来维系和支撑的。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互利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当全面实施运河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大力加强旅游开发中的运河非遗保护,充分发挥运河非遗传承人的双重积极作用,合理开发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完善政府调控监管职能。这可以为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时至今日已近十年,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在贯彻和落实保护方针的过程中,"非遗"保护呈现出众多有待解决的"实践命题"。本文以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为依据,以"非遗"为主体,解读"非遗"保护中"十六字"方针"合理利用"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