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音乐美育是一种以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形式,能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研究主要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探讨音乐美育教育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现实意义,并对新时代高校音乐美育的发展思路进行积极探索,强调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音乐美育对高校学生的益处,以期提高音乐美育的育人功效,厚植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潘霞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03-105
美育为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维度,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美育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分析“五育融合”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基础上,指出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美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如美育认知混淆化、美育地位边缘化等,并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美育对策,如凝聚实践美育,构建“美育模块”育人路径,德美、智美、体美、劳美融合发展,建立立体化的审美系统,构建课程美育,营造职教特色的美育校园文化等,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美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很多音乐老师却忽略了它。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鉴赏的美育能力,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建设,并从尊重学生主体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鉴赏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探索性、浸入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有效率的音乐教室,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4.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过去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般都是把美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剥离出来,再单独进行有关教学活动,致使两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性研究,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后,可以同时让两者获得发展,两者通过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进步,从人才培养上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推动力。本文对新时代美育和思政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齐越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79-81+101
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是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建立文化自信、传递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高校开展美育工作,实现“以美育人”目标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为例,系统梳理了课程的三大美育元素,提出课程美育的三个维度,并结合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旨在探索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美育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佟鑫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78-180
“花儿”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汉、蒙、回、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土及藏九个民族的一类山歌歌种,至明代产生发展到现在,经过多民族花儿歌手们的演述与锤炼,它在动态的传承语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编创程式、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本文将围绕“花儿”的文化生态语境、音乐旋律形态及功能特征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并且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汉族、藏族的“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与佛教同类型故事的叙事传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山神信仰是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界时基于生存需要形成的一种原始自然崇拜。笔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康乐县莲麓山区信仰"番拉扎"的枉子沟村和五户川区信仰"汉山神"的丁家滩村为个案,通过"一番一汉"和"一山一川"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村落研究两种类型的山神信仰,从共性和个性的比较中认识多民族区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承,从"番中有汉"和"汉中有番"中认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八音坐唱”已经成了布依族一项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了解布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成了黔西南地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八音坐唱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困难,急需加以保护、扶持。本文基于传承发展国家非遗民族文化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所得,深入分析国家非遗文化八音坐唱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传承与创新视角,探讨“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白龙江流经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聚居着一群自称为bei的人。长期以来,bei人认为自己是藏族,最直接的证据就是bei的发音与藏族的自称bod非常相近,但他们与其他地区的藏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近年来,当地不少知识分子通过古代文献的考察,认定他们是古氐羌人的后裔;宕昌县政府也从旅游开发、振兴当地经济的角度出发主推羌族概念,将他们认定为羌族。而正是这一族别的更迭,在当地乡民、知识分子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间引发了族群认同上的争论,也引起了宕昌bei人在固有文化和音乐传统上的变更现象。本文即通过对宕昌bei人现存音乐事象的田野考察,探讨在近几年来宕昌bei人羌化这一新的族群身份构建过程中,宕昌bei人的音乐事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bei人如何看待这些音乐传统的更迭,同时引申思考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汉字蕴含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时代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汉字中"男"女"的失衡现象梳理,分析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陶莉 《中国民族博览》2016,(4):157-159,183
历史/历时为西方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的两个重要概念。基于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的多元历史证据、仪式音乐与文化建构、道得尔历史流变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读,实现对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在历史/历时研究领域的重要个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13.
“历史/历时”为西方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的两个重要概念.基于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的多元历史证据、仪式音乐与文化建构、“道得尔”历史流变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读,实现对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在“历史/历时”研究领域的重要个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田华 《民族论坛》2011,(7X):76-79
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本文以云南大丽铁路文化保护项目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整合各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化保护行动,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各方思想意识的提高,强调以专家和施工业主的介入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重视专家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合作等等,对民族文化保护都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42-145
本文以储望华的“中国风味”钢琴曲为例,探讨了乐曲的标题内涵和音乐特征。文章认为,储望华的钢琴创作可分为起始期、发展期、融合期、多元期四个阶段;在标题内涵上,体现在地域性、模仿性、叙事性和抒情性四个方面;在音乐特征的论述上,从曲式结构、润腔技法、调式调性、织体形式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枫泥 《民族论坛》2006,(11):4-9
“盲流”,顾名思义就是盲目流动的人,这个被不公平地赋予了一些贬义色彩的词条一般多指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我们将这个词条移用到本期“文化”专题中,主要是就这种文化现象的非正统地位及其盲目流布、肆意泛滥的状态而言的。在崇尚文化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文化“盲流”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和生活,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就像是“青春痘”,让你痛痒难当,却又无可奈何。"想想以前,我们的文化多么正统、庄严。"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化,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化,五六十年代的继续革命文化,七十年代的“样板”文化,八十年代的伤痕与反思文化——它们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文化理解,从中国文化中探索“情境”教学的内涵,丰富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使音乐鉴赏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音乐文本还是学生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在听赏中能够理解中国音乐的特殊性,感受中国艺术的情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图格沁”歌舞,是一种集祝颂、民歌、舞蹈、说唱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呼图格沁”歌舞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它不仅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萨满教文化相联系,与藏传佛教“查玛”乐舞相融合,后来汉族文化内容也融入其中,使“呼图格沁”歌舞成为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在民间音乐"蝴蝶歌"、"留西啦咧"传承群体中,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在传承"蝴蝶歌"、"留西啦咧"过程中,群体成员自觉遵守其群体规范,尽可能地适应群体语境,努力把个体行为纳入到群体规范中,以减轻来自群体内部的压力;群体内部的压力往往是无形的,这种无形压力会产生群体内部成员的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区位、资源和文化独特,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黑龙江民族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的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挖掘。本文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黑龙江民族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和新趋势,分析了黑龙江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的独特性,着重论述了黑龙江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黑龙江要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跨越式发展需要考虑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