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陕北民俗文化,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对陕北拼布门帘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了目前陕北拼布门帘纹样的图案和色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地域性的传统民俗产品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且陕北传统手工拼布门帘的图案和色彩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希望通过对陕北拼布门帘纹样的研究和探索,为拼布门帘提供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回族研究》2015,(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华著《回族民俗文化变迁与社会性别研究》一书,于2014年8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集中论述回族民俗文化在回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至第九章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回族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这些民俗文化包括生产、饮食与禁忌民俗,婚姻、家庭和生育民俗,服饰民俗,经商习俗及商贸民俗,人生礼俗民俗和行为礼俗民俗,民居民俗、清真寺建筑民俗和审美民俗,宗教信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的犯罪学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在犯罪学中有着重要的功用。民俗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调节文化生活的功能可以遏制犯罪行为;民俗文化中的语言民俗、社会民俗、心理民俗等可以激活犯罪行为;在犯罪侦查中,利用民俗文化可以揭示涉案人的身份特征、查清涉案人的地域范围、分析涉案人的作案动机、辨析涉案人的反侦查伎俩。在犯罪防控中,应强化民俗文化的非正式社会监督功能、加强文化管理以净化文化氛围、加强民俗文化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及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相比其他民族自治区,广西地区存在着壮族、苗族、彝族、水族和京族等多个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种民俗节庆,民俗节庆中又包含着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洋 《西藏研究》2022,(1):25-32
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独具特色且交相辉映的节庆民俗事象出自少数民族妇女之手.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庭、村落、草原、田野……,只要有节庆民俗活动,就有妇女们向世人展示自已、施展才华的文化空间,占据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础、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妇女传承的节庆民俗,起到了教育、传承、凝聚、审美和调节等社会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新疆具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回民族的婚丧文化辛智(回族)婚丧礼仪,在中国民俗学的分类中属于人生礼仪民俗和信仰民俗。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绚丽的民俗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深入研究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对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积淀厚重、历史悠久、璀璨绚丽的中华文明受到国际社会的追捧。而山西民俗文化是华夏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俗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人类最早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山西民俗文化因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明星。如何在国际上弘扬山西民俗文化,使山西民俗走向世界,翻译必然是其中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思考如何提高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并从民俗词汇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译两个方面来分析怎样使山西民俗文化的原文信息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接受,以达到灵活恰当地向国外传播山西民俗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民间美术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造型的产生和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美术造型创造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而存在的,民俗文化观念决定了民间美术造型的面貌。可以说民间美术各种造型多产生于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中,同时,民间美术造型又服务于民俗活动,增添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它们互相依存,同生共长,和谐发展,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民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2.
湘黔桂交界之地少数民族稻作民俗与日本稻作民俗文化共性高,两国稻作民族民间信仰具有认祖功能、标志功能和平安心理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和规范性。日本稻作民俗无不打上湘黔桂交界之地稻作民俗的文化烙印。源于三省交界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可能是中国稻作文化最早传播到日本的主要通道之一,而湘黔桂交界之地可能是这条通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朱灵慧 《民族学刊》2021,12(10):39-45, 120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包括谚语俗语、歌谣民曲、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型。在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之时,西方学者通过序言、注释、图像,以及穿插其中的阐述,呈现出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审美价值、中西差异的认识,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具有收录方式多样、涉及主题广博、地域特征凸显等特征。藉由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考察,相关译介呈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状态。同时,西方学者尝试探察中华民族国民性格、分析中西民俗异同,显现出模糊的民俗学学科意识。但与此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术语界定和系统的分类方法,概念不清、分类不明、内容杂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表明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尚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总之,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中国民间文学著述,既是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亦是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的直接映射。  相似文献   

14.
王川 《中国藏学》2004,5(2):113-114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俗就是如此.由于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发展,因此各地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典拉丁作家早已注意到了所谓风土与风俗,先秦时期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谚语以及希腊波桑尼<希腊风土记>等书均可说明此点①,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1903-2002年)认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而民俗文化则是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人民的心理、性能、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西藏地区,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地方风格突出,成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西藏民俗文化历来是藏学研究关注的对象.新近出版的专著就有西藏民族学院陈立明、曹晓燕合著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就笔者所知,目前已有高校学报发表了专门的书评,可见书甫一出版,即已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博物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民俗博物馆通过对历史以及民俗文化进行集中梳理和展示,使得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受全球化的影响,文化趋同化愈发明显,因此,民俗博物馆想要在新时期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积极突出自身的地域性特点,以此充分发挥自身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阐述民俗博物馆地域性文化特征入手,在与笔者自身多年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下,尝试为民俗博物馆如何凸显地域性提出几点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记载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发展。民俗博物馆建设作为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简单介绍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功能,提出现阶段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的困境,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世哲 《民族学刊》2010,1(1):120-126,166-16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民俗文化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文化圈既是一个民俗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从未有人涉及过的现实问题.民俗文化圈的界定和在理论上予以建构,不仅对民俗文化理论框架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区域认同和族群关系认同以及区域文化格局和族群文化特征的研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俗语作为民俗语言,鲜明地反映了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郴州有大量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通俗易懂的地方俗语,从中透视出当地民俗所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