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建设的影响下,特色小镇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型城镇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连接点。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将乡镇的特色资源、传统文化习俗、乡村优美环境、历史文化等在空间上聚集起来,以独具特色的优势实现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化的发展,为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的转变发展,以及呈现统筹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另外,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特色乡村小镇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但是,我国境内的特色小镇发展良莠不齐,无论是在建设规划方面,还是在运营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探索特色文旅小镇的发展路径成为发展新型城镇,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特色小镇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托中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助力沿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旅游发展能够通过绿水青山、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增收就业等优势推进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其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等强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消失的现象,这需要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力度,对其利用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乡村非遗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乡村非遗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创新利用策略,以期可以为乡村非遗的利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乡村博物馆在在保留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乡村博物馆对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具有深远意义。但目前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着配套政策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同质化展示等问题。本文将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视野下对乡村博物馆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也随之陷入了经营模式单一,整体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发展上的困境。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新兴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乡村旅游产业转型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从山西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的创新模式研究入手,探索将山西传统村落旅游跟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可行性模式,从而推动两者融合发展,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6.
张友  泽仁华珍 《民族学刊》2023,14(3):52-59, 147
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民宿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汶川县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羌族地区民宿产业面临发展要素不健全、业态发展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准民宿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点,提出“政府—企业—协会—经营者”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发挥民宿协会自治管理功能,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指导民宿旅游经营管理;民宿经营者要因地制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实现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探求民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特别是民族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属性,特殊的地域属性对于乡村发展有优势也有短板。克服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发展短板,参考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重点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推动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建设,进而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黑龙江民族乡村建设中要突出民族乡村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地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有针对性有区别地探讨乡村建设问题;通过民族乡村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带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族鱼露是脱胎于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海洋民族文化而产生的特色民族饮食产品,并被列为自治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生命能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京族地区村落经济发展趋渐缓慢,对接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要,关注京族鱼露,通过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化民族文化产品,完成京族鱼露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京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或可以成为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9.
钟洁  皮方於 《民族学刊》2020,11(5):1-6, 127-128
旅游业一直是西部少数民族村寨脱贫致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也必将长期伴随着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发展的整个进程。本文在阐释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概念基础上,针对当前西部地区民族村寨发展面临的乡村衰落困境,提出旅游业能够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探索分析中国特色的旅游业促进西部民族村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并按照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目标任务等一系列中央精神指导,尝试性提供旅游业促进西部民族村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和国家对于边境地区施政的重要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要求、历史时期、施政客体和发展目标上存在交集。乡村振兴战略下兴边富民行动在边境乡村的开展面临人口资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现实困境。为此,应采取重视乡村人口资源保护、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完善边境乡村产业结构的策略来补齐短板,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合力,加快边境乡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12.
马喜梅 《民族学刊》2023,14(1):59-67,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关键,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深化“四个共同”教育为着力点,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尽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当中。通过各级乡村振兴规划的增补修订、乡村社区文化的重新营造和乡村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提升,切实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界是位于偏远山区且存在大量贫困农村人口的新兴旅游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战略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张家界乡村旅游的现状基础上,探求推动张家界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此开始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立求能够加快农村地区产业化发展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提升其生存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丰富居民农精神生活的要求,农村地区开始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广场舞是一种普及程度极高的休闲活动,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锻炼身体素质,加快农村地区文明建设进程。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广场舞开展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广场舞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广场舞开展以及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可以为广场舞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颖 《民族学刊》2022,13(1):32-38, 134
当代日本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及其显著成效,被公认为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我国前期相关研究的理论线索大多建立在西方经济理性基础上,所以结论也如出一辙。即将日本乡村振兴之功,归因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路径,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型范本。然而在人类学视域下,研究农民社会的问题,势必要涉及农民的总体气质与价值取向。从这一论点出发,重新检视当代日本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农”的文化认知与认同,才是日本乡建战略从“扶贫强国”转向“活化创生”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归因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视野,也能促使我们反求诸己,从“多元一体”的中国农本智慧出发,探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刘璐琳  张蕾 《民族学刊》2023,14(1):68-74, 147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突出、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要素分配不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应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坚定走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富民之路,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高度契合。作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已成为各地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文章系统回顾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现状,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关系。同时,通过分析云南哈尼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之影响的感知情况,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于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更是将其提升到法治层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非遗小镇有助于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聚合人才,发展特色文化;升级产业,促进转型发展;改善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但是现阶段,非遗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趋同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广西乡村振兴与绿色治理协同推进面临的主要困境,结合广西自然生态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浓郁的人文优势,探析广西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绿色治理方针。广西应聚焦绿色发展主题,升级打造特色绿色治理体系,借力生态优化、产业融合、“数字广西”“双碳”东风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进而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乡村的发展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目前乡村战略的实施,更是为我国的乡村民俗文化振兴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并且还有利于传播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大众化和多样化,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都市客源,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规划和设计,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原因,一些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商业化,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针对目前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以加强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