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代尚父考     
辽代获尚父称号的臣僚约有17位之多,堪称历史上的奇特现象。尚父中既有宰相,也有其他臣僚。他们基本都是年事较高、社会声望也较高的老臣,而且大都对辽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尚父群体在民族属性上虽以契丹族为主,但却具有多民族成分,体现了辽代多民族社会上层联合统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东汉五郊迎气祭祀是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五郊迎气祭祀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以及立秋前十八天分别对青、赤、白、黑、黄帝的祭祀.这一祭祀是表现国家顺应时气的礼仪活动,具有完备仪式规定.因为东汉国家将顺应时气做为施政的基本方略,因而,五郊迎气祭祀是与当时国家这种施政方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五郊迎气祭祀对东汉国家的施政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辽代科举考试的应试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汉族进士出身大致可分为官宦家庭、布衣家庭两大类。官宦家庭子弟登第之比率远高于布衣子弟,辽朝科举制度为汉官子弟增加了一条入仕途径;父子叔侄联翩登第者多来自布衣家庭,反映了下层汉士迫切希望通过科考跻身社会上层。辽朝科举制度的实施巩固了汉人世家大族的地位,为辽政权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1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及身份、墓葬建造的年代及结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2,(5):111-114
《诗经》祭祀诗中以祭祀祖先的诗歌为多 ,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诗歌为多。这是因为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 ,祖先崇拜在维系内部团结 ,强化本族统治 ,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文王、武王作为周代商的实践者也是天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祭祀他们就是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 ,也就是肯定和强化变化了的现实。祭祀文王、武王的这种现实意义是祭祀其他列祖列宗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6.
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内蒙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召开.  相似文献   

7.
兼山学派考     
孙劲松 《中州学刊》2005,(5):130-134
兼山学派由程颐晚年弟子郭忠孝开创.该学派由郭忠孝传至其子郭雍,郭雍传谢谔、蒋行简,谢谔传欧阳朴、孟程、左揆、曾震、曾机、曾雩、黎立武,曾震传其子克己、克允、克觉、克家.学派中心由洛阳到湖北长阳,后又到江西.在<中庸>诠释学中,该学派自称得程颐晚年定论,不同于游、杨以及朱熹之说了,在易学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兼山学派"在宋元理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人分为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 ,两姓世代通婚 ,并各有自己的“领地”。根据辽墓考古资料及证之《辽史》等文献史料 ,已知今天的辽北地区就是昔日辽代萧氏后族之“领地”。萧氏后族分为两大族系 ,每个族系之下又有许多家族分支。每一个分支家族都在整个后族的“领地”之内拥有一块属于他们个人所有的私人“分地”,并视为故里 ,生前在这里构筑私城 ,从事生产活动 ,死后又归葬于此  相似文献   

9.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谢肃 《殷都学刊》2005,(3):23-29
商代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祭祀遗存研究中还存在着8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杜鹃 《兰州学刊》2006,(3):60-62
较之于西汉,东汉的祭祀乐舞体系更系统化、规范化。东汉建立乐舞伊始就以复古为总的指导方针,但它是以王莽元始改制时所建立的制度为蓝本。单就体制而言,东汉祭祀乐舞分为郊祀乐舞、祭祖乐舞和其他祭祀乐舞三大类。郊祀乐舞大体与西汉元始时期相同。祭祖乐舞,东汉历代帝王有所兴作。由于东汉提倡节俭,故东汉各皇帝的庙乐制度与西汉大不相同。关于其他祭祀乐舞的记载并不很多,我们只知其有乐舞,不确知为何。从总体来看,东汉祭祀乐舞的建设分为光武帝草创时期和明帝之后的完善期,其中,汉明帝时期是东汉礼乐制度建立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汉唐时期,崤山一带的道路分为南北二路。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崤山南路自今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向东南经雁翎关到达永昌河河谷地区。通过对汉唐时期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一带与永昌河河谷之间还存在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穿过南大岭山脉,隋代以前很可能是崤山南路主道。隋炀帝大业初年“开莎栅道”后,崤山南路主道才移至雁翎关一线。  相似文献   

13.
14.
祭祀是远古先人一种重要的活动,表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从农事祭祀的分类、时间、祭祀对象、参加者等几个方面对先秦农事祭祀诗进行简单的梳理,窥探远古先人生活的一些基本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有为数不少的高地貌专名,表明其时人们对山地丘陵地貌的熟悉。与山、阜、麓、丘、京相关的地名有近200个,启示我们文明时代早期不仅都城选址位于“大山之下”,一般聚落亦或大量分布于山麓或丘陵地区。商代早晚期都城分别位于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及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周围王畿区都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小邑聚。根据考古资料考察冀南与鲁西北两个区域不同地形的聚落数量,更可揭示商代聚落有缘山分布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阴阳在宗教祭祀文化中的动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蕴华 《人文杂志》2006,(4):116-118
“阴阳”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思想体系,不仅表现为一个庞大的静止对应系列或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运动状态,具有文化生殖功能,即通过其内部相对因素的组合、消长与变化等运动过程而产生多种新的文化观念或类型。此外,它还可以使已有的但不完备或缺乏说服力的文化观念或类型纳入自身的范式,通过部分的增损或改易,使那些文化观念或类型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充分的阐释和证明的文化重建功能。这两种动态文化功能交相作用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之中,拓展了祭祀文化的表现空间,增加了祭祀文化的涵量,进而使中国古代的宗教表现出鲜明的哲学化、伦理化、现实化等特征,同时还蕴含着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廖平在《今古学考》中提出了“平分今古”的重要论断。国家祭祀体系是《今古学考》建立的今古学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其对国家秩序的理解。深入到经学的礼制和义理细节中去考察宗庙、郊祀、明堂、禘祫等国家祭祀内容,可以发现《今古学考》的礼制体系是在分今古学的观念下根据经学文本和礼制逻辑两方面进行综合建构的结果。廖平通过回归经典本身重新组织经学,打开了经学发展的空间,促使晚清经学发生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18.
水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祭祀舞蹈文化。在祭祀舞蹈里,水族把耕、播、收、藏的“生”与“养”的丰实如意当做其最高目的,把天地间的精神投入去促成人人关系、人天关系的和谐,求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畜兴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彰显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蕴含人与舞蹈互相关联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成吉思汗祭祀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很多,但蒙元时期的成吉思汗祭祀地却很少有人提及或涉及不深.从文化人类学视角,以中外考古调查、文献资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蒙元时期的成吉思汗祭祀地.成吉思汗最早的祭祀地应在其生前的肯特山南麓、克鲁伦河河源以北第一斡耳朵所在,元朝时期,作为国家最高祭祀的象征,扩大到元大都、元上都,形成三地并存、定期祭祀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海 《西域研究》2007,3(1):88-95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活动最早始于乾隆时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按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临时性祭告和制度性岁祭。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既是满族统治者本民族信仰在新疆地区的自然表达,又与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是清政府意在将新疆纳入王朝统治秩序中去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