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桂冠,现有的古诗英译文本最早可上溯到明代,清末民初以来,翻译者一直奉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为金科玉律,但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尤以古诗英译为代表.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策略也就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从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不同地区文化开始进行密切的互动交流、融合,民俗文化对外翻译也在这一环境中得到有效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不仅要按照民俗文化表面意义进行翻译,还要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文化身份属性,才能使目的语国家受众理解区域的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宣翻为例,探讨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与介绍,才能传达出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身份内涵。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和旅游网站成为了城市外宣的重要渠道。然而研究发现苏北五市文旅网站的英文翻译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改善。本文借助新修辞学理论并基于苏北五市文旅网站英译现状,提出英译改进建议,以期帮助外国受众高效把握文旅资讯,更好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激发旅游动机,同时为其他地区文旅网站提供翻译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极具地方特色,积极推动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强化潮汕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从潮汕文化遗产及其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言明了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讨论如何做好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更好地完善对内创新,还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现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迎合时代背景发挥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优势,推进外宣翻译工作多平台、多手段蓬勃发展,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植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维吾尔语译片为例,对其翻译特点、方法、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翻译方法及翻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翻译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翻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中国以越来越包容、越来越自信的心态进行文化输出与招商引资,各个城市越来越注重旅游宣传片的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城市旅游宣传片,不仅能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通过对城市旅游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研究,有助于城市旅游宣传片对外的传播。本文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出发,探讨分析太原城市旅游宣传片《龙城太原》如何实现多维度适应性转换。本文旨在进一步论证生态翻译理论对城市旅游宣传片的指导意义,助力于城市旅游宣传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以操纵理论为指导分析李文俊翻译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知,译者考虑到翻译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译作的特殊要求,在作品选择和翻译策略上进行了特殊考量.同时,词语直译、增词、代词明晰化和英语方言国内语境化处理等翻译方法为李文俊的译本成就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0.
11.
法语,因其表达的严谨性、明确性,自19世纪以来成为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的重要语言.会展法语是语言多用途领域的积极探索.本文从跨文化视域,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研究对象,总结会展法语的内容、会展法语的语体特征、中法文化礼仪的差异性,以及及云技术下的新语汇,旨在为多用途外语教学和会展就业人员提供中法交流新时代背景下会展法... 相似文献
12.
罗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3):28-30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中的误译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尚属空缺。本文基于Chesterman所提出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探究误译是由于特定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造成的,旨在说明:译者翻译伦理观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特定历史的制约,这无疑给误译现象提供了契机。此外,译者不可能将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并重,他只能遵循其中的一种或侧重几种翻译伦理模式;一旦译者确定了自己所遵循的翻译伦理模式,就应该自觉地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文学作品的隐喻性特征,突出的特点,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结合科学的理论体系,以顺应论具有创新性和丰富性的理论为典型代表,通过合理的英文翻译反映文字中的隐喻内涵。以钱钟书先生的优秀文学作品《围城》为例,探讨在顺应论支持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英文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可知,主要依托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进行英文翻译,才能更加贴切地反映作品中的隐喻内涵,从而更好地传达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始于我国,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为译学理论领域增添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社科类文本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文体多样,受众广泛,贴合生态翻译学整体关联、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大主要特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表达上毫无二致的对应词汇.作者通过研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借助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探索文化负载词最恰当的翻译策略,达到传播并展示中华特有文化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的苗族被分为三到四个族群,他们所讲的语言相互不通,而且在当前来看他们在文化上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这些族群中的一支自称为“蒙”(Hmong)。在过去200年里,“蒙”苗从广西和云南不断移入越南和缅甸,然后进入老挝和泰国,并在那里的山地建起了小村寨。整个过程里他们与来自云南的回族和汉族保持着贸易关系。本文作者于1981至1982年在泰国北部做田野考察时,老人们仍然会讲汉语云南方言,而现在的他们已经忘记了汉语,只会讲他们自己的“蒙”语以及他们当前居住国的主要语言,如泰语、老挝语或者越南语。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资源在少数民族村寨扶贫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不均衡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对资源的控制权力和利益的主张能力.通过增权理论的内涵和实践分析,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为例,探讨如何将增权理论应用于民族村寨生态扶贫开发之中,促进村寨民众在个体、 人际、 经济、 政治等层面的全面"增权",以期更好地实现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家庭治疗的先驱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曾以“冰山”为隐喻,指出个体行为及应对方式下实际暗藏着巨大的冰山体,并作为动力源泉支持着个体的行动。20世纪经典文学作品《飘》中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质与其所受南方奴隶制度的上流阶层教育呈现出密切的联结与激烈的冲突。以此为切入点,本文选取《飘》中典型旧南方名门闺秀“母亲”埃伦对斯嘉丽的深层性格影响为例,借助萨提亚理论进行阐发研究,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解读,在更为深刻的家庭教育层面剖析文学人物性格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