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理,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追求的目标。他的独创性在于对真理的本质进行洞察,探讨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真理的根据和条件;他把真理表述为“此在”的揭示状态和“存在”的无蔽状态,并对”主客体关东”进行了批判。他通过“探索一种不从一切先决条件出发的哲学”,向现代人提示启发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何谓真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哲学界对这一追问由来已久,也产生了各种理论背景下的真理观。当下真理观存在的重要形式——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然而,符合论真理观却面临着"主客二分"、"事物为先"等困境。当符合论真理观面临质疑,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真理观,即真理就是去蔽,是人("此在")使事物去蔽而显示其本来的意义,是人("此在")使事物成为其所是。海氏的真理观克服了符合论真理观中的众多困境,是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的。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关注存在(Sein)问题,从其前期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林中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转向",即从前期的此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到后期的从存在出发来理解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对存在(Sein)一词进行了词源学分析,对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转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思想由对存在运思而展开。海氏的思想不仅是追问存在,同时也是追问真理。追问存在与追问真理是海氏的双重任务,因为存在与真理始终为伍。海氏前后期运思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真理观转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的生存在世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把握到的关键因素 ,死亡概念的本体论意义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和深度 ,”先行到死”的本真领会是达到源始真理的必经之路 ,真理的本质在于此在的开放性、生存和超越 ,海德格尔死亡学说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超越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马堡时期初期的三个讲座课程中的自由思想,一方面延续着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第一次把“自由”作为一个主题或专题来讨论,第一次把自由与追问的“事情自身”关联起来,将之理解为与事情的“争执”,第一次把自由规定为一种真正而恰切地追问的“激情”。这种追问、争执、警醒、承受、敞开、放弃意义上的自由,一方面蕴含着他此后自由思想中突破以往自由思想的关键因素和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他突破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以这种自由为视点和标尺,他对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其中自由与存在、命运、真理、历史、时间、无(用)、现象学方法、情绪、教育等等之间内在的根本性关联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基于此,在马堡时期的最后一个讲座中“自由”成了他的核心“事情”之一,对于其整个思想具有了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的转折及其后期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明智(phronēsis)的分析表明,phronēsis以好的行为,以此在为对象,即以此在的存在为揭蔽的对象,因此,phronēsis是alētheia的最高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就是无蔽或去蔽,其最源始的意义即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将自身从遮蔽状态中揭示出来。这种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时间性意义的揭示,它以操心为存在的基本结构。真理通过形式指示的方式保持其存在论性质,它是此在存在的前提,即存在境域,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真理概念因此体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实践性质。  相似文献   

8.
罗蒂的协同真理观认为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 ,对话、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值得肯定和借鉴 ;而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主张一种主观的、相对的、多元的真理观是错误的。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理论对它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9.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10.
在运思如征途上,海德格尔以揭示“此在”的本身意义为出发点,直接指向:“存在为什么存在”这一令人思虑而又“遗忘”的问题。区别了“存在”与“存在者”自古希腊柏拉图哲学以来,在整个西方哲学中一直就混淆的概念。在对“烦”、“畏”、“死”这些“存在”的状态中,澄明着“此在”追寻的价值和目的,展现着“向死而在”这一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作为一种天、地、神、人之四方纯一性的游戏,它是丰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它超越了知性思维(传统哲学)的范畴,唯有那种活生生的言谈才契合于存在,这种言谈就是诗。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诗不是那种作为艺术门类的诗,而是存在之真理的演历和创建。探讨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想,对于人类的栖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间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人们总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认识对象来领会时间的。在传统流俗时间观那里,发问者似乎都处于超然于时间的位置。而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观看来,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存在者即此在那里才能得以领悟和展开,而时间是阐释此在组建的基本环节。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不仅修正了人们对世界的整个看法,而且修正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以批驳传统真理观、特别是分析哲学符合论真理观在隐喻解释方面的无能为力为切入点,批判了客观主义真理观的虚妄性,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以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为表征工具、以一定条件下的体验为前提的全新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很重视隐喻、概念系统和认知的互动性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在真理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往往被传统真理观所忽视。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哲学真理观虽然具有很大进步性,但它仍然不能摆脱后现代语境下将真理本质属性和边缘属性本末倒置的弊病。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一个万古长青的话题,有了哲学就有了对真理的探讨.但是,不同的哲学对真理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也是追求真理的,也有自己独特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对真理的界定只是揭示了真理的认识论维度,它整体上是符合论的.对该教材中的真理定义,一定要避免庸俗化的理解,常识不是真理,只有反映并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同时,教材在理解真理时也结合了价值问题,并认为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尼采指出,孤立抽象的真理并不存在.真理是完全拟人化的,是一群活动的隐喻.他批判以往的哲学和宗教将真理确认为是存在或上帝本身,揭示二者所谓的真理都有其禁欲主义道德根源,从而反对这种真理的暴政.人们以求真理的意志只是去获得对存在物的信仰,却没想到去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而只有创造性的强力①意志才能使得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艺术作为颓废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反运动,它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艺术家具有生产性和创造力,艺术赋予人真诚的幻想和信念的快乐,因为艺术是以谎言的形式来讲述真理.  相似文献   

16.
罗蒂把客观性说成一致性,企图根本否认真理的客观性.针对这种观点,本文从客观性与语言、客观性与历史性、客观性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罗蒂进行了反驳.本文指出,首先,世界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并不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其次,人诚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但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却不局限于自己的时代.第三,强调客观性不仅不会妨碍真理的发展,相反恰恰是真理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赫拉克利特残篇十六说的是“人如何能在永不灭者面前保持隐蔽?”海德格尔对它的解释提供了如何返回经典阅读的一种范例,既注意关键词语在当时用语中的各种可能之义,又不忘整体把握的应有之义,从而解读出思想开端处的初始经验于惊奇中的生成性奥秘。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9.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令人惊讶。这种惊讶并非由于其理论或观点的新颖性或颠覆性,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在括去了一切良知假设和道德教条之后,真正让良知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活生生地自身显摆了出来。很明显,由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所打开的这个新局面,隐含着各种良知理论和道德学说最终都不得不应答的某种咄咄逼人的意义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