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早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则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2.
《禹贡》巨大的历史地理学价值为学术界所公认。《禹贡》中的黑水问题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对于黑水是否存在、其数量与分布范围如何,一直聚讼纷纭。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关于《禹贡》黑水问题的研究脉络,并重点回归《禹贡》原文进行文本再解读,可以判定《禹贡》中的黑水是确定存在的,且分为雍州黑水与梁州黑水两条,雍州黑水位于今临洮、羌中以东与陇山以西之间地区,梁州黑水位于今四川成都、重庆一线与石棉、宜宾之间。  相似文献   

3.
汉语短时体、尝试体的语法表现形式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秦淮线以北的方言主要用“VV”式动词重叠兼表短时体和尝试体,秦淮线以南的方言主要用“V (一)下(子)”表短时体,用“V (V/补/宾)看(看)”表尝试体,秦淮线一带的方言可以兼用两套语法形式,过渡性明显。南部壮侗、苗瑶和藏缅语族诸语言的表现与南方汉语一致,与北方汉语相对立。北方话VV式的形成是佛典、禅宗语录的影响与北方汉语阿尔泰化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因偶然的机会读了辛树帜著《禹贡新解》一书(农业出版社1964年9月出版,全书共367页),这是一部颇有功力的专著。第一,它列举了前人的重要学说,并—一分析评判,这无异给《禹贡》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同时也给后人学者,指出蹊径,多所启发,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摸索,嘉惠很大。第二,辛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学习的。虽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持之甚力,但对于异说都加以尊重,并择善而从,甚至别人的意见,即令是一个字的是正,只要有当,都欣然接受,并标而出之,不掠美,不屈从,襟胸磊落朴直。第三,前之治《禹贡》者…  相似文献   

5.
《禹贡新解》前言金景芳,吕绍纲《禹贡》是《尚书》中重要的一篇,也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所记禹时之山川、土壤、物产、交通、区划等皆至为精密、完整、系统,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有人说《禹贡》所记山川物产等自然状况是可贵的,而大禹其人及治水其事是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洋学派”与“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白鸟库吉与顾颉刚都展开对《禹贡》“九州”名称由来的考证,二者在主要证据、结论、视角、考辨方式、论证层次上有明显差异。关于《禹贡》“九州”名称的产生时间,白鸟库吉认为产生于春秋时代,孔子之前,顾颉刚认为“九州说”产生于春秋中叶,而《禹贡》“九州”中九个州的具体名称产生于战国时代。白鸟库吉将《禹贡》“九州”中关于地理位置、民族疆域、人文、贡赋等记述认定为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传说,并不具有地理记述价值,顾颉刚则将其视作一个不断演化、渐趋具体化的地理学概念;白鸟库吉的考证只关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因素,完全忽视地理性因素,而顾颉刚不仅考虑到五行思想的因素,而且更多地关注地理沿革;白鸟库吉把《禹贡》“九州说”当作“尧舜禹抹杀论”的一个重要证据,而顾颉刚对《禹贡》“九州”的考证相对独立,没有较强的结论指向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河流名称数据库收录的6万余条河流名称,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河流通名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初步结论为:①我国河流通名约80种,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两大区域分异规律,即东西分异和南北分异。东西分异大致与人口地理分界线一致,其线以东河流绝大多数以“河”为通名,其线以西河流通名则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南北分异大致以秦岭-淮河-太湖为界,此线以北河流通名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系的利用和改造,而其线以南河流通名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特性。②河流通名分布的区域差异,除了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外,历史传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分布等文化因素对其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史学界,顾颉刚等一批现代史学精英在抗战时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等学术刊物,最先倡导系统研究边疆民族史、民族地理学,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宋代以来学术界对《禹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一番回顾和总结,并对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禹贡》之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整理和全面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唐朝自安史乱后,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北方的长期动乱与淮河、秦岭以南,特别是东南地区的相对稳定适成对照。北方兵燹之余,民生凋敝。西北吐蕃时时侵扰,河北、山东列镇相望。终唐之世,寇难未已。南方由于没有遭受安史乱军的蹂躏,经济文化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直至黄巢起义,其间虽也有过局部叛乱,但远没有形成如北方那样的割据局面。所以当时人说:“今天下方镇,东南最宁”。本文试从行政、财政和军事三方面探讨唐朝政府对南方的控制与治理,因为确保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这个王朝的命  相似文献   

12.
该文依《禹贡》和《汉书》等古籍所载,运用现代考古学和民俗学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上古时期的科学巨著《山海经》和中华文化圈的关系。认为《五藏山经》和《禹贡》所载的华夏文化圈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后来的大中华文化圈其地域东达库叶岛、日本和南太平洋诸岛;西至中亚和西亚;北至西伯利亚乃至极圈;南至中南半岛。这一广大地域正是中华民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域。《山海经》早在2000多年前已为这一活动地域奠定了认识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于1930年代的《禹贡》半月刊,正式英文刊名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是我国第一份以"历史地理"一词命名的学术期刊。《禹贡》始终以"学术救国"为办刊宗旨;倡导分工合作的研究精神;坚持"无间新旧,兼容并包"的办刊风格;重视青年作者的培养。《禹贡》的办刊经验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本草纲目》、《禹贡锥指》等典籍文献,《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文中之“包茅”,因楚地所产有香味,所以成为贡品,而且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多有反映。此“包茅”应解释为:包茅:扎成捆,包装了的菁茅。菁茅,一种有香味、产于楚地的茅草。各地茅草很多,独楚产之有香味,所以作为对天子的贡品,用作祭神时渗酒之物。  相似文献   

15.
合肥地域南淝河史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水经注》和明清时期合肥方志对合肥地域流经的南淝河予以考述。指出,南淝河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历史时期称为施水,而不是一般俗说的南淝河就是施水。到清朝中后期,合肥志书分析古代肥水、施水之源与流合走向的变迁,已较为合理,尤其是论肥水、施水在清以前居于芍陂和巢湖两大湖之间的变迁,见解有独到之处。进而提出,古代江淮河等水系走向已与今日区别甚大,今人更不可用今日流经简单揣测古时走向。要以历史时期地理变迁的角度审度,历史地看待古人对江淮等水系描述的一些言论;后人必须明白,同样是讲施水,《水经注》中的施水,与晚清人讲的施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运河文化论纲《运河文化研究》课题组一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它沟通了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一千八百公里,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塑造过程,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17.
自来谈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大多着重它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而很少有人去挖掘它的词源意义。这几年,注意这问题的人,多起来了,但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这篇文章,拟以两方面探讨:一、历史上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描述远在《禹贡》和《淮南子》二书  相似文献   

18.
一、古淮河三角洲和淤黄河三角洲古淮河三角洲的位置在淮阴的的东北。《禹贡》时代的淮河口在今天的涟水。它有三支入海汊道。由于泥沙冲积,形成苏北海岸的浅海。宋代这里海面有所谓“沙尾”,是航行的障碍。其构成是大量泥沙受强海潮作用堆积而成,有“大沙”、“五条沙”等名目。古淮河三角洲的前缘是一条条长大的贝壳沙堤,南由阜宁到盐城,北由灌南到海洲。在这贝壳沙堤的后方,形成泻湖洼地。盐城市范围内的射阳湖洼地就是这一类型。宋代的海岸就在盐城阜宁一线。这一条条由南到北的贝壳沙堤,常为2—3条沙堤所组成它们高出海面约5—7米,有缺口和海相通,称海门或岗门。堤的里身在汉代已是草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针对《禹贡》提出了五条置疑,认为其撰写必不早于战国时代。通过解析顾氏的置疑,提出如果局限于西周或春秋时期,顾氏的置疑似难回答,但当放眼到夏商时期甚至是龙山时代,这些置疑就不难回答了。又通过对九州的排序和贡赋的分析,提出《禹贡》的内容,恰是舜禹时期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有文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淮南淮北有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当然也就有甘甜、酸苦之别.此其何故? 是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其产生的反应与变化,我们才觉察到它们的区别和个性.这里的"影响" (inf-luence,逻辑学意义上的consequence) 同时表示:干系、余波、结果、后果.它的原本意义包括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体之力",后来演变成"主宰他者的精神的、理智的力",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