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伽达默尔“游戏”是“游戏本身在游戏”而非“人在游戏”的观点提出质疑 ,并提出了自己对游戏本质的看法 :所谓游戏对游戏者的主宰是游戏者主动赋予游戏的 ,通过这种转换 ,人象征性地获得了对存在命运的自我把握。因而游戏通过摹仿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 ,表达了人对主宰自我命运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游戏诱导 玩瘾转向 沈女士的儿子今年上高一,小学时就非常迷恋电脑游戏,经常半夜起来偷偷玩,她曾为此苦恼过。后来,她发现围堵不是好办法,就和孩子做起了朋友,经常一起谈论游戏。渐渐地,她也废寝忘食地“迷恋”起游戏来。该做晚饭时,她让儿子自己泡面,这使孩子对游戏有了厌恶情绪。甚至最后,她比儿子玩得还棒。儿子很  相似文献   

3.
论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第一次是指康德与席勒等人将游戏带入理性驾驭之下的"人玩游戏";第二次是指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不受理性支配的"游戏玩人".从人与游戏关系的两次转向中,我们对人的存在和游戏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游戏才是真正、纯粹的游戏,其本质是人性的完整,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是消解了两种冲动的强制的审美自由。根据审美游戏的本质,审美游戏的主体只能是人性完整的人,而不能是游戏自身或动植物。审美游戏没有外在目的,任何外在目的都与审美游戏的本质矛盾,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展现游戏自身;另外,审美游戏不是严肃的,审美游戏可以消解严肃性,但又可以让人很容易地转向严肃的事情。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进行审美游戏,人性需要恢复完善,审美游戏需要一个发生过程,一个由工作到物质游戏然后飞跃到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是理性的、语言的、符号的……这些描述不仅是标签,其实都从一定角度揭示了人的内涵。我们不妨称人为游戏的人,在游戏中成长,也在游戏中老去;从游戏中收获快乐,也从游戏中遭遇虚无。游戏与意义也许,把意义强行塞给游戏是一个错误。轻松无辜的游戏怎么会和沉重的意义扯在一起呢?看看路边不时闯入眼睛的网吧,那些沉迷在“虚拟”而又真实的游戏世界里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意义而去游戏吗?想想我们儿时的“捉迷藏”“枪战”,幼小的我们哪里知晓意义的深刻蕴涵呢?如果一定要为游戏找到一个意义的借口,恐怕只能说它使我们的心灵暂时放飞,使压抑的本…  相似文献   

6.
游戏     
方百羽 《东南学术》2003,(2):136-137
“游戏”(spiel)这一概念进入文学理论 ,得益于“艺术起源游戏说”的提出 ,而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些方面被着重强调 ,从对艺术普遍特征的描述衍变为艺术思维时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起源说”来源于席勒 ,但最先在美学领域提出“游戏”这一概念、将艺术和游戏进行比较的是康德。康德美学观的核心是审美判断 ,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 ,“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 ,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  相似文献   

7.
语言游戏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从早期真值函项论转到中期语言运算说,然后再转为语言游戏说。在维特根斯坦哲学里,最为核心的语言游戏是学习母语的语言游戏。通过这一语言游戏,可以形成和解释所有其他语言游戏。随着语言从运算转向游戏,语境也相应从早期形式主义的理解转为后期生活化的理解。由于语言游戏的获得、发展和旨归都是生活,所以,语言游戏即是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8.
董虫草 《学术研究》2006,2(11):21-26
康德、胡伊青加和席勒的游戏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自由论游戏理论。康德的游戏观可表达为:游戏是内在目的并因而在自为的意义上自由的生命活动。胡伊青加的游戏观可表达为:游戏是生命体以活动自身为内在目的因而自愿进行从而在自愿的意义上自由的生命活动。席勒的游戏观可表达为:审美游戏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以自身两种本性内在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审美自由的生命活动。以往的自由论游戏理论或只是从目的方面解释游戏的自由及其原因或只是解释了某种特定游戏的自由及其原因,它们都还不够完善。笔者主张:游戏的自由是生命活动整体上的即目的与手段两方面的自由,其原因是生命活动的目的与手段的双重内在性即自足性。用自足论的眼光看:游戏性即自足性;游戏是自足因而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自足论的游戏论在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上包容而又超越了以往的自由论游戏理论,是一种更完善也更具普遍性的自由论游戏理论。  相似文献   

9.
电子游戏与影视作品传播的核心不同在于,电子游戏体现出更为突出的互动传播的特质,这种互动性依赖于游戏者的深度参与而实现,游戏者既是游戏作品的欣赏者也是参与创制者。游戏者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互动,具体在三个领域中展开:一个是游戏者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扮演;一个是游戏中虚拟语境对于游戏者的意义;最后是独特的游戏中的交互叙事类型,以及这些互动叙事类型对于游戏者参与度的影响。电子游戏互动传播的研究,对于影视剧创作与游戏内容创作之间的相互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针对目前高科技影响下娱乐内容传播新趋势的一种关注,互动传播的特征研究在未来娱乐产品的内容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前段时间,一款名为"蓝鲸"的游戏在全球引发轩然大波。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有130名参与游戏的俄罗斯青少年被诱导自杀。网友举报,蓝鲸游戏已进入中国大陆,并出现了类似"4:20叫醒我"的自杀社交群。为什么青少年会进入这样的社群,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并分享自己的伤痕呢?蓝鲸游戏真的能够一步步诱导人去自杀吗?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自身,游戏包括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游戏具有自由性与严肃性特征,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自我表现。在这样的思想观照下,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客观现实的人,体育包括实践的主体、中介和客体而且三者都是同一的人体运动并统一于人自身,体育具有自由性与严肃性特征,体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基于此,人在从事体育实践活动时,要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幼年生命本质的体现 ,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 ,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成为共识。儿童确实在游戏中懂得了各种事情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动作技能 ,锻炼了身体 ;学会了分辨事物的差异 ;开发了智力 ;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会了交往和协调。所以 ,游戏的过程是孩子发展的过程 ,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 ,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 ,游戏被引进教育机构 ,幼儿游戏得到相应的重视。 1989年 ,在我国颁布试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将游戏确定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 ,在各幼儿园开展的各类幼儿游戏中 ,却存在不少问题 ,…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引入了游戏概念 ,他是从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论述游戏概念的 :游戏既不依赖于客观对象 ,也不依赖于主体意识 ,它是一种往返重复的运动 ,他充分肯定了观者在游戏中的作用。伽氏的游戏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强调了艺术作品的自我表现的本质 ,发现了艺术作品的真理参与特性 ,对我们关于方法的探讨也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心理咨询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特别是孩子,他们总会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活动性治疗方法和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际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沙具架上自由挑选沙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沙盘游戏疗法没有言语表达的压力,没有做不出作品的自卑感。加上治疗者接纳、理解、不批判的态度,来访者在这个"自由与受保护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历来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其实它是哲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研究的关键点。人的本质是生成的,纵观哲学史,无论是传统哲学主体性进路还是现代哲学的主体性归隐,意义必在最本真最自由的实践中得以开显和生成。游戏作为人类最本真的实践方式,因审美而自由。游戏在塑造人的同时敞开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意义世界,它不断沟通两个世界也不断生成两个世界,使存在的意义和人的本质得以凸显。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可歌可泣追求自由的游戏史,而游戏作为哲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能 《江汉论坛》2004,(9):122-125
艺术的最终根源应该是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实践,在劳动实践与艺术之间还存在一系列中介:劳动实践-创造-创造的自由-游戏-外观形象的游戏-模仿-外观形象的模仿-艺术。这些中介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总体上,艺术的起源主要有两大序列:1.劳动实践-创造-创造的自由-游戏-外观形象的游戏—模仿—外观形象的模仿-模仿性艺术-现实主义艺术;2.劳动实践—创造—创造的自由—模仿—外观形象的模仿—游戏—表演性艺术—浪漫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王国维"文艺是天才游戏之事业"命题的本来面目作出的一种解读.本文的看法是:王国维的文艺游戏说乃是针对我国传统文艺的实用功利观念而发.文艺是游戏,其实质是势力之欲的发表;文艺是天才游戏,其性质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相似文献   

18.
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是对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的本真认识,但是,游戏论本身所具有的消解社会功能价值的意图,导致人们对艺术游戏观念持否定态度。其实,艺术的教谕功能与艺术的游戏功能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只要重视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与艺术的创作自由本质,就会对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形成正确理解,因此,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偷菜游戏为例,从游戏理论角度分析了成人网上游戏的动因,并通过对关于偷菜游戏报道的抽样分析(从8210篇中抽出175篇)、对10位玩家的20次深度访谈,得出成人参与网上游戏的若干社会心理因素。作者认为,游戏的本质在于交流、欢娱和虚拟的自我实现。在长期的媒介接触中,新一代人使用传媒之时通常具备三种能力:技术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和诠释的能力。游戏玩家在长期的媒介使用中,发展出使用媒体的技能,拥有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游戏说”是西方关于审美本质和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它曾经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本文试将其有关方面涵义综合于摄影美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关于文艺起源于“游戏”这一概念,首先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他说,美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尔后,德国美学家席勒又称之为人的三个冲动之一的“游戏冲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艺术与游戏都是过剩精力的自由发泄;及德国美学家康拉德·朗格的“游戏是儿童的艺术,艺术是成人的游戏”等等,这个学说经过他们的补充而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然而,文艺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西方艺术超阶级、超功利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游戏说”,其主要论点是: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