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桂西北风俗和聂震宁小说具体文本的联系,揭示了地域风俗文化对创作主体的作家和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统的农耕文化之根;作为回回后代承续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4.
帘意象不仅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更附着了很多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本文探讨帘意象的文化内涵,对其初始意义进行追溯.文学意象本质上又是审美意象,它既要从物象中脱离出来,又要附着上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帘意象承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开拓了一个色彩斑斓、曲折深静、朦胧隐秘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帘意象不仅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更附着了很多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本文探讨帘意象的文化内涵,对其初始意义进行追溯。文学意象本质上又是审美意象,它既要从物象中脱离出来,又要附着上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帘意象承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开拓了一个色彩斑斓、曲折深静、朦胧隐秘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抒写心性,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具有非常丰富且流传甚广的传统文化元素,西方的油画艺术流传到我国以后,其发展和创作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文本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美学文化、传统哲学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精神、传统绘画技法这五个方面对油画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油画创作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是在元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给杂剧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一扫汉唐以来文艺作品鄙俗崇雅、保守尚静的特点,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出了自然质朴、酣畅淋漓、壮逸遒劲的主体特点,从而使元杂剧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中,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诗歌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当代藏族诗歌的创作和发展.鉴于藏族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相脱节的态势,有必要将创作与批评相结合,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相互对话,双向互动进行论述,通过优秀的创作来吸引批评聚焦,通过多元化批评来激励和鞭笞创作,并在文本阐释的基础上突出批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