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罗伟 《老友》2008,(4):42-42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迷上了篆刻。离休后,她全力以赴学习篆刻。近20年时间,她的各类篆刻作品达1300多件,参赛获奖30余次,并得到"十堰第一女篆刻家"的美誉。她就是曾任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公司党委统战部部长的徐美善。  相似文献   

2.
篆刻艺术从中国起源后,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现代中国(大陆)篆刻为代表的强调"书卷气"和内在气质的"表意派";另一个方向是以现代日本篆刻为代表的强调"金石气"和视觉印象的"表象派"。这两个方向泾渭分明,且有渐行渐远之势。  相似文献   

3.
2006年西泠印社秋季大型拍卖会"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一枚"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以99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单方名家篆刻拍卖的世界纪录。这方个头不过3.7cm×2.8cm×5.6cm的印章,是前西泠印社副社长、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篆刻家方介堪专门为张大千所刻,印文为"潇湘画楼",印而四字以朱文鸟虫篆为之,鸟虫文字造型独特,上下映带左右顾盼,线条委婉流动,空间变化无穷。深得大千先生所爱。  相似文献   

4.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海纵横》2010,(6):15-15
南通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是我市一个既富有凝聚力又具有影响力的书法研究团体。20年来,书法篆刻研究会在会长卢成瑞的率领下,深入开展书法篆刻研究活动,成果显著,出了一批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全国“篆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所获得的研讨成果作了全面总结:一、对篆刻的展览方式提出了大胆的学术质疑,表明了进一步澄清的需要;二、对篆刻创作手段的规定提出了新思考;三、对篆刻生存环境提出了新思考;四、对篆刻艺术的“主体”部分提出了质疑。最后,对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蔡易庵先生是近代以来扬州印坛的重要印人.其篆刻艺术以秦汉印为"源",对明清和近代印学流派印人印章作精当的吸收,形成个人的特色.其印章法上得秦汉布白之意,用刀得晚清印人刀法,而以"冲"、"涩"运之,并以碑版入印,形成了清穆醇和、淹雅简约的印风.这种烂漫之趣、生涩之美、自然之韵在现代印坛另辟一途,富于新的审美趣味,丰富了当代篆刻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篆刻艺术发展受到制约,从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大展和书学讨论会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篆刻创作水平低、篆刻理论研究滞后、篆刻市场发展不完善、群众基础差,是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要有大的突破,必须扬长避短,以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为依托,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入印技法技巧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邵玉田 《老友》2008,(9):44-44
一般来说,一个喜欢涂鸦、习字的人,很自然会迷上篆刻。笔墨流韵,点染自然,直到用印之时,瞬间成就了"画龙点睛"的最后精彩,一幅作品才算完美搁笔。印虽方寸,却气象万千,如同把玩紫砂壶,其中意境——妙不可言。我算不上什么篆刻高手,只是略懂皮毛,更从未有过什么让人惊羡的作品问世,但我确确实实可算得上  相似文献   

10.
"做印法"为篆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目前关于"做印法"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系统.古人"做印法"多追求古意,以"古朴"为美.明清之前,"做印法"多从制作工艺如何做旧入手.明清之后,"做印法"多借鉴刀法,这与体现残破古拙有关.今人"做印法"则因为展览效果之需要,在追求古意的基础上,更多地展现视觉冲击力."做印法"作为篆刻艺术实践中最后一道工序,不仅是对章法、篆法、刀法等艺术手法的补充与调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古朴审美意趣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篆刻需要脑、眼,手的全面配合,对健身健脑大有益处,李岚清同志就是从71岁开始学习篆刻的。同学习书法一样,学习篆刻也必须从临摹优秀的篆刻作品开始。临摹篆刻作品,必须精选范本。汉印是篆刻艺术的精华,初学者最好以临摹汉印为起步,总的要求是要获得形神俱似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有两种临摹方法:“蒙影法”、“双钩法”。  相似文献   

12.
从篆刻执刀、运刀及与坦冲刀法比较三方面,对韩天衡篆刻刀法作了近距离揭示和解析,还原韩天衡刀法的原貌。详细解读了韩天衡篆刻刀法的特点,指出这是一种既披削又截进的截披刀法。认为其刀法是在艺术的审美追求中形成的,并凝聚着韩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艺术和献身艺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篆刻是从实用性印章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发展经历了由工匠制印到文人自篆自刻的过程.笔意表现说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对笔意表现说的成因、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作初步探讨.全文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笔意表现说形成的原因,即篆刻与书法的联系、文人参与刻印、印材的改变促使了笔意表现说的诞生.其次,梳理了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分成了以"刀法笔意论"为代表的前期笔意表现说和以"印从书出"为代表的后期笔意表现说两部分,各以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笔意表现说的价值,由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足可见书法对篆刻的影响和文人参与刻印对于笔意表现说提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5.
韩天衡是新时期中国篆刻界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篆刻的继往开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篆刻以胆心、腕力、心力相参,大刀阔斧、雄浑厚重,在刀法、布局、线条及边款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篆刻是作为一门艺术定位的。明朝中期以来的四百年时间,清朝的丁敬开创了以西泠八家为中心的浙派:以邓石如为鼻祖,吴让之、赵之谦为代表的邓派也非常活跃。应该说,这段时期的中国篆刻充满了生气。我曾直率地批评说:‘中国篆刻到吴昌硕为止断层了’。吴昌硕以后可以凌驾于上述历史名家的作者,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历代篆刻名作章法的分析来探究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规律,认为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是历代篆刻家不断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在印面上的表达,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关键就在于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6):F0003-F0003
作者简历: 崔连魁,1957年生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现为赤峰市书画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赤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赤峰巳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巴林石协会艺术顾问、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历届内蒙古篆刻展评委矿。  相似文献   

19.
寒石《中华儿女》画廊1960年出生从中国山西。1986年毕业於国防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1991年毕业於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寒石是中国著名的书画象攻书法,擅绘画、篆刻,20馀年潜心研究书画篆刻艺术理论。主要著述有《线——永恒的艺术》、《书法艺术美的欣赏》、《篆刻潜谈》、《寒石书法艺术》、《寒石书画集》、《樵山人夜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等。寒石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型书画展,36次获奖,150馀幅作品被中国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军事博物馆及中国的纪念馆、展览馆收藏。…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与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崇古与求变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以艺载道是其重要的文化品格,文质统一是其重要的人文精神。以何震、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为代表的明清徽派篆刻艺术大家在融汇互补中,为追求更高的精神目标和审美理想,发扬创新精神,使古老的篆刻艺术有了新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徽州的文化宝库,促进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