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年轻人尚且有忘事的时候,何况老人呢?存款后不用本子登记,是很多老人的通病,殊不知,偷一下这样的懒,就会损失很多“银子”。 相似文献
3.
4.
正经济危机下女性如何理好财呢?1.理财从记账开始每天用简短的时间记录下当天的花费,这样一个月下来再看记账单时保证吓一跳……1000元的衣服,500元的鞋,70元的电影费,100元的唇膏……平日的花费加在一起是那么多!因此,制定一套"用钱"计划很重要。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记账软件,做一张月收入支出表,每个月先固定预存一笔钱不动,余下的钱按轻重缓急细分,比如房贷、家用、交通费、餐费……然后把这些钱重新分配,慢慢就能学会应该怎么花钱才不影响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4月,30集电视连续剧《潜伏》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后,掀起了收视狂潮,女一号"翠平"的扮演者姚晨更受瞩目。姚晨的丈夫凌潇肃也是知名演员,这对影视红星属于"毕婚族",曾经因为不会理财,他们的生活一度乱了阵脚;学会理性消费后,幸福重新"潜伏"他们的家庭…… 相似文献
6.
7.
再多吃一个冰激凌,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让爸爸妈妈们难以应对。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许多老年人把个人晚年理财的模式定为“三分法”。我的日本朋友冈田是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月退休金是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25万元),扣除每月的房贷5万日元,生活资金有75万日元,这在日本,是偏中等家庭生活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在房奴和准房奴的工资单上,总是赫然写着“房子”两个大字。在孩奴和准孩奴那里,还有“孩子”两个更醒目的大字,而在这大字之后的数字越发小得可怜……房子、孩子已经成为我们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大笔的支出,学会理智、科学地理财,不仅让我们能有所应对,更事关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度,且来看看四类房奴的故事和专家从理财角度提出的建议吧! 相似文献
11.
在房奴和准房奴的工资单上,总是赫然写着房子两个大字,在孩奴和准孩奴那里,还有孩子两个更醒目的大字,而在这大字之后的数字越发小得可怜……房子、孩子已经成为我们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大笔的支出,学会理智、科学地理财,不仅让我们能有所应对,更事关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度,且来看看四类房奴的故事和专家从理财角度提出的建议吧!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有许多细小的环节,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本来并不充裕的钞票。一、打折商品刺激购物欲望。打折商品低于正常的市场标价.购买它看似占了商家的便宜,当然这只是建立在“买得其所”的基础之上。如果买了一大堆派不上用场的打折商品.其结果只能是占用了宝贵的资金。因此购买打折商品要充分考虑它有无实用价值,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支出。 相似文献
14.
15.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古时候,有个女子要出嫁,母亲告诉她:“到夫家后要拼命存私房钱,免得有什么意外,将来被休了,生活无所依靠。”女子嫁到夫家后,果然遵循母亲的“教诲”,努力存私房钱。有一天,婆婆发现媳妇存了很多私房钱,大怒,让儿子休了媳妇。这个媳妇却没有感到难过和悲伤,回到娘家后就告诉母亲:“娘说得真对!还好我存了许多私房钱。” 相似文献
16.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一种“低生育文化”。“低生育文化”包括了政府主导的“独生子女文化”和草根自觉的“儿女双全文化”。理性的生育求的是“好”与“福”。儿女双全是为“好”,衣食无忧是为“福”。但过去那种“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基本上没有了市场,很多调查可以支持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7.
投资型保险产品爆发性增长
当股票、基金还在套牢时,投资保险市场就成为较好的选择。保障与理财两不误,既可以为将来养老积累资金,又可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获取一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们说:人到老年.只能是“耗财”而不能“生财”了。我偏不信这个邪.和老伴一起参与理财.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也使得很多人开始对我们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岑桑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1,(4):29-30
每一个精明的主妇都有一副理财头脑,只是被一堆光鲜的东西埋没了。购物狂遇到购物狂本该喝得不省人事的新郎安志斌醒了。老婆数礼金的声音太兴奋,像抓住喜羊羊的红太狼。醒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怕自己错过了礼金的分配权。亲爱的,这钱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你的随便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