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锻造了一枝独秀的山水绝妙景观瀑布,引得文人墨客文思泉涌,诗兴勃发,留下了大量吟咏瀑布的诗篇。 相似文献
3.
5.
“清风生掌握,爽气满襟怀。”炎热夏日,扇儿轻摇,清风舒怀,心旷神怡。扇子,自古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扇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扇添光彩。扇子的种类五花八门,南朝梁江淹曾对纨扇有这样的描写:“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宋之问对纨扇也有吟咏:“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唐人张祜的《赋得福州白竹扇子》吟咏的是竹扇:“藤缕雪光缠柄滑, 相似文献
6.
刘德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针对学术界的不同意见.提出了界定诗话范畴的三原则,即主体性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历史存在原则;认为诗话的范畴是可以大体确定的。诗话学能否成为专门之学,则有赖于诗话研究实践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朱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74-78
唐代的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其写作时间多在开元天宝后,正缘于唐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而《叶净能诗》中的玄宗游月宫传说,可视为唐代中秋玩月诗流行的故事背景。其诗境与道教神仙传说相融合,多趋清冷,而不同于后世中秋赏月的团圆氛围。道教中的许逊信仰,更为八月十五玩月的娱乐化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8.
诗话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论诗体裁,传入日本以后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作了不少日本诗话.而在日本诗话中,那些对诗话创作本身进行认识、反思的讨论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对诗话的认识、对中日诗话的品评、对古今诗话的总体批评等三个方面来看,日本诗话关于诗话的讨论,有助于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及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六一诗话》是极其重要的一部诗话作品,但是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全面。笔者拟详细论述其中的诗歌理论,并就它对《续诗话》、《中山诗话》的影响作全面深入地考察,把三者之间的联系理清楚。 相似文献
10.
11.
12.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吴乔著有两部诗话:《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前者一直以稿本流传,世人罕知。其稿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虽已影印出版多年,但研究清代诗学者未予重视。笔者仔细比较两本的文字与内容,断定《逃禅诗话》为《围炉诗话》的雏形,保留了吴乔早年的诗学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本的异同,探明吴乔撰写诗话的过程及修订宗旨,指出作者诗学观念的具体演变,并对其诗学的渊源与倾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邬国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59
近年来在清代诗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新编著的清诗话目录相继问世,这为推动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清人诗学打下了可靠的文献学基础。蒋寅《清诗话考》内容富博,体例明达,是一部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高的研究著作,反映了清诗话目录学研究的新进展。然而,目前清诗话目录研究中也仍然存在有待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欧阳少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91-95
梁章钜在清代诗坛和诗话创作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话著作卷帙繁富,蕴含深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梁章钜诗话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和丰富的理论性,他对传统诗话理论的传承和论述的时代色彩,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思潮。梁章钜的诗话,是一座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学术宝藏。 相似文献
15.
党天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64-66
龙门洞为道家名山,隐士福地,自然景物壮美秀丽,人文景观神妙奇绝。自元明以来,历代诗家多有题咏,或赞美龙门洞景观的神秀玄险,或表现浮云往来,修炼悟道的仙游人生,或抒发古今变异,世事沧桑的人生感触,或表达赏爱美景,挂冠归隐的情怀意趣,或透示对失意人生,不遇身世的无奈不平。在艺术表现上,常常因景生情,景情交融,虚实相生,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笔法夸张,想象奇特,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极强;造语自然平淡,言近旨远,内蕴深厚,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6.
林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51-53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笔记体漫记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的诗评新体 ;其中“领悟式”的批评方法 ,对于后世诗话具有垂范作用。《诗话》所提倡的平易自然诗风、月锻季炼的创作态度和意新语工的诗境 ,更对宋初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话诗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鹏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43-54
研究清代诗学者,通常就虞山、神韵、格调、性灵、桐城、同光诸流派递衔而说其理论,很少注意到这些不同流派的论者几乎都对《诗经》有所探讨。研究《诗经》的学者,则只留心经学笺注考证之成果,集中讨论陈奂、姚际恒、胡承珙、方玉润一类经师之著作,而不知各诗话中存有着大量论《诗》之言论。本文考述《清诗话》、《续清诗话》所载资料中之论《诗经》文献,以补历来研究者之阙。观察清代诗话中数量惊人的《诗经》论述,我们发现它乃是宋明以文学角度解释《诗经》这个传统的强势发展。不但尊《诗》以为文学之本源、典范,亦以此破经生之迂执。强调《诗》须作诗读,应注意其比兴寄托,阐发诗语言的奥秘,亦由此深入处理了唐宋之分、诗文之辨、正与变、情与理、意与法等理论问题。许多观点足以与现代文学理论相印证,更是深入了解清代诗学不能不重新审视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8.
黄亦青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146-149
纵论历代诗学,有一点非常突出,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诗品》发展孔子“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唐代释皎然《诗式》,从精神境界谈艺术构思:“须至难、至险,始见佳句”。同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风格立品,是自觉美学追求的开始。宋代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探讨诗作如何“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拓了审美深层次。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注重诗人的修养,要求主题隐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后世研究陶、李、杜、韩、苏诸大家,更提出诗的人格精神。清末民初王国维综合神韵说、性灵说,创立“意境论”,把“真景物、真性情”作为有无意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9.
孙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30-42
中国的民国与日本的明治时期均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中日诗话也在世纪变革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诗话作者因应时代的变化,对传统诗话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一些改革. 这种改革,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是主动的. 由于传统诗话所依托的旧体诗在此期仍有广泛的市场,所以它的衍生品——旧体诗话也经历了一段活跃期,产生了数量不少的诗话作品. 比较而言,明治诗话比民国诗话的新变更突出. 旧体诗话最终仍基本消亡,这是由于它所依存的旧体诗及文言文的日渐边缘化. 从民国—明治诗话的古今之变中,可以看到旧体诗及文言文的存在对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建次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61-64
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线索中:一、在单部诗话之体上,有"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之体的承传;二、在诗话汇编之体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据人而编之体的承传.诗话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我国古代诗话发展的走向,决定着古代诗话多方面价值的展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