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3,(20):64-64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虚妄的追寻。“别处”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其实,“别处”仅仅是用来调剂“此处”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此处”。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妇女小说家被接受的基础在17世纪。17世纪使用“女主角──女作家”的概念说明妇女创作得到公认,但对发展中的妇女创作却是一种退步。事实上,妇女的倍受限制和妇女的声誉是同步增长的。在这种让步中,女性的“温柔而理智的帝国”得以建立,但它却带有深深的矛盾的印痕,由此形成了文学中的女性传统.  相似文献   

3.
西瓜:原产于非洲南部。五代时,由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汉朝张骞通西域时把它带回中原。石榴:原产于波斯一带。汉朝我国开始引种,到了晋代已广泛种植。草莓:原产于南美洲。14世纪南美人已开始栽培。近代由俄罗斯引入我国。核桃:又称“胡桃”,原产于西亚、南欧一带。几乎与石榴同时传入我国。辣椒: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最初名“番椒”,后改称现名。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我国云南。番茄:俗称“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当地人称之为“狼桃”。18世纪传入我国,最初仅供…  相似文献   

4.
黄教的传入,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影响。17世纪以后,针对黄教,形成“护教”与“反教”的两大派别。前者以萨囊彻辰、贺希格巴图为代表;后者以尹湛纳希、罗布桑却丹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到世界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这些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参照系,从史学的特殊角度,在对前期“新写实”批评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写实”在总体走势上,是在抗争一种危机之后,又跌入了另一种危机的陷阱。它的史学定位,只是一位“过客”而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在英语世界之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汉朝至清代散文,20世纪传入以英语为交际手段的文化圈。英语世界的学者除了译注外,还把中国古代散文当作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并对其中某些作品的艺术性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的考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考证莎士比亚在中国最早传入的确切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考察和认知莎士比亚最初被引入中国时中西文化在近代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语境。学界过往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之研究,通常将发端时间确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地点锁定在广州和上海。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哈丽特·洛就在其旅澳日记中记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澳门的演出情况,并且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图书馆在当时的馆藏莎士比亚戏剧和传阅情况。这些史料不仅确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引入始于19世纪早期的澳门,而且揭示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家们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史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当今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均忽略了旧体诗词的创作。这种对旧体诗词的偏见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并为作家和政治家所强化。然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旧体诗词的形成与汉字的特质密切相关,千百年的历史又使它对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后,旧体诗词虽然被新诗挤到诗坛的边缘而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但它仍然顽强地发展着。它有一支可与新诗相抗衡的诗人队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贯穿在20世纪的始终,并呈现出起伏的发展态势。它在思想与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不逊色于现代新诗。旧体诗词虽然是一股支流,但它具有与作为主流的新诗并驾齐驱,一同发展的历史地位,不应为20世纪文学史所忽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井田制研究的新进展周新芳井田制问题,是先秦土地制度中的重要课题。战国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聚讼不已。仅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它的科学研究也将近走过一个世纪历程,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文革”结束以后的二十年来,是井田制研究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4,(14):26-26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  相似文献   

12.
“用典”名称的由来,肇始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有金兆梓氏重提“用典”这一名称。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赵克勤在论及古汉语修辞法时才再提“用典”一语,并将其作为古代汉语修辞法的一种。在此之后,又无人再提“用典”这个名称了。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到了21世纪初,笔者在所著《修辞心理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的英国共有三个译本,都转译自法国神父马若瑟的法译本,是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三个译本包含了译者对此剧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体现在译文的多个细节中,比如剧名和人名的拼写、标点符号的运用、用词的选择等。而且,同一个细节上,三个译本的理解和表达往往也各不相同。有的译者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还在他认为能体现中国文化但英国读者又不易理解之处添加了注释,对中国文化予以解释。在细读原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翻译情况,揭示了中国戏剧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民国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时期,传入的内容各有不同,传播的途径、宗旨和目的及其表现出的总体特征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文学”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以来,它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迂回、歧途、振兴七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格局与风貌。中国“工业文学”的发展尚不能令人满意,这与社会发展状况、作家主体存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偏颇有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领域问题的增多,工业文学必将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逻辑哲学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与逻辑学界兴起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它是20世纪现代逻辑与现代哲学相互融合,特别是“哲学的逻辑化”与“逻辑的哲学化”这一趋势的直接产物。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始,它就引起了我国的逻辑与哲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时至今日,一大批逻辑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在逻辑哲学的研究者中,北京大学的陈波教授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十六年前,陈波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冠名为“逻辑哲学”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物哀”与“物之感”探源乔丽媛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是在11世纪初叶的平安王朝。当时,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已近5个世纪之多了.佛教文化已经成为日本贵族文化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且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普及。紫式部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  相似文献   

18.
许多西方学者论述了马镫自公元8 世纪传入欧洲后,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巨大的“催化”作用。然而,马镫究竟起源于何处?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轨迹? 本文借用历史考古资料,以及史籍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展开论述,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马镫起源于中国汉末魏晋之时,它经历了木质———木芯镶金属片———铜铁质三个阶段。中国马镫“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本土史籍中默默无闻,这与中国读书人陷入以仕禄为目的背诵经典,把技术视为“小人之末技”的心理、体制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新城市·新视点──对于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观点,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复兴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动趋势,认为“一体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宜人化”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潮流,指出构造21世纪新城市的目标体系应定位于“开放城市”、“智能城市”、“山水城市”和“家园城市”等四项主要内容,并相应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新方法与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