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介石卫队偶然发现了刺客扔弃的被掏空的火腿,掏空的地方有清晰可见的铁锈斑,嗅之有黄铜味,因此断定有人利用火腿夹带武器上了山,而且就隐藏在附近,于是加强了戒备。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庐山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37年 2月开始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谈判代表团 ,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四地 ,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五次谈判 ,历时达七个月之久。其中 ,在庐山同蒋介石进行了两次非同寻常的谈判。关于五次谈判的情况 ,中共党史文献和有关文史资料均有记载。但对庐山谈判的详情 ,特别是庐山两次谈判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介绍得不够翔实 ,有些资料就某一事件或情节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笔者在庐山工作多年 ,对这段历史颇感兴趣 ,先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直接参与了庐山周恩来陈列室…  相似文献   

3.
庐山行刺1931年初,蒋介石与立法院长胡汉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久,蒋介石逼迫胡汉民以身体衰弱为名辞去党部所有职务,并将其囚禁在南京小汤山。胡汉民的部下纷纷反蒋,一方面准备另  相似文献   

4.
1927年2月份以来,蒋介石面临着国民党内空前的反蒋浪潮,而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扣留军费,不发往时在南昌的总司令部,使蒋介石倍感军费吃紧。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蒋介石祭出奇招,邀请宋子文的母亲倪桂珍和姐姐宋霭龄来九江庐山游玩。宋霭龄与蒋介石在九江秘密商谈,达成了蒋宋合作的初步意见。“九江密谈”成功地使蒋介石收到了宋子文...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创作了话剧《庐山雪》。话剧主要内容是红军打进南昌,杀上庐山,俘虏了蒋介石夫妇。其寓意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春雪.很快就会消融,化作流水而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迫其放弃了内战政策,此举成为全国抗战局面形成的关键。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经历过一次鲜为人知的兵谏,地点在庐山,发动者是国民党左翼人士邓演达和唐生智。  相似文献   

7.
王芝琛 《社区》2008,(20):41-42
《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上庐山不只是三次。下面记叙他三上庐山,因为事涉中国近代史三次重大事件。 一上庐山,说服蒋介石结束“七君子”案 人称“热思维”的“七君子”之首沈钧儒。和人称“冷思维”的张季鸾是故交挚友。早在1919年,张季鸾在上海《中华时报》任总编辑时,沈钧儒也是这家报纸的主笔,  相似文献   

8.
贺伟 《老友》2008,(1):11-12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来庐山。在70多年前的1937年,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先后三次上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周总理在三上庐山期间,他的崇高品行,在庐山人民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动人的故事许许多多,每个故事都像五老峰的朝霞那样明丽,像仙人洞的清泉那样晶莹,像含鄱口的松涛那样蕴藉。这里介绍的仅是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1935年春天,在野的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巨头之一左舜生,接到蒋介石来自杭州的一封电报,邀请他暑假上庐山一叙。在中华书局做了10年编辑、在复旦大学教过4年书的左舜生,虽然投身这个被外界叫做"醒狮派"的  相似文献   

10.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宋氏三姊妹中年龄最小的宋美龄,有与生俱来的智慧,高超的手腕,在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际会中,最有影响,最有魅力。 1927年12月,宋美龄与戎马倥偬的蒋介石缔结姻缘之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靡一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她从1933年起至1948年,除抗日战争8年外,每年夏天,甚至春节,常在江西庐山“美庐”度过。她对庐山情有独钟,她在庐山演译的历史有政治上的失意,也有人生的温馨,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促引张学良走上抗日路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遵从蒋介石的命令,到汉口就任豫皖鄂三省剿共副总司令。1935年2月,张学良到庐山面见蒋介石,并向蒋介石保证:一定在三个月内肃清豫皖鄂三省境内的红军。接着张学良和蒋介石一起,在汉口接见东北军主要将领于学忠等人,研究如何尽快把东北军从河北境内移师豫皖鄂,以便替蒋介石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可是,张学良多次与红军交战都失利,他的老部下何立中、牛元峰先后阵亡。国民政府的军政部规定,部队兵员军饷和枪支弹药及给养,以省籍为补充区域,伤亡官兵的抚恤金,亦从死伤者的原籍省、县…  相似文献   

13.
邓国柱  李景昌 《源流》2012,(7):66-67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几百万精锐嫡系主力已丧失殆尽,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绝境。郭汝瑰回忆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蒋介石作战失败经常迁怒于人。近来我多少有点敏感,觉得有人中伤我,蒋介石已开始对我不信任。我是深深了解特务手段的残酷的。一想到万一情况败...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前,罗瑞卿担任了军团保卫局长的职务。活跃的他照样深入到连队中去唱歌、做游戏。后来,李卓然创作出话剧《庐山雪》,罗瑞卿扮演蒋介石这个角色。 开始,剧本写得比较一般。对方出场人物中有蒋介石,而我军人员最高职务是军长。 罗瑞卿看了说:“你应该写军团一级的干部,这样才能显示出两军对垒的气势来。” 李卓然摇摇头:“可以是可以,但上哪儿去找演员?”  相似文献   

15.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0,(5):9-9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押期间,他一度想到了死,在一天之内,写了寄其妻宋美龄、儿蒋经国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三份遗嘱。这些遗书从未有人看见过,直至近年才得以解密。  相似文献   

18.
曼君 《山西老年》2009,(3):10-10
阎锡山1949年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蒋介石不忘他和冯玉祥联合倒蒋的历史,表面上给了个行政院长,不到一年时间,就将他革职。于是,阎锡山只好隐居金山山麓的三间茅草屋中,度过他人生最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两次游庐山,一是三十六岁时经鄱阳湖至南康军游庐山南,二是五十八岁时过江州游庐山东林寺.两游庐山,创作诗歌近20首,为庐山文化在两宋时期的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卢荻 《源流》2012,(13):66-68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几百万精锐嫡系主力已丧失殆尽,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绝境。郭汝瑰回忆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蒋介石作战失败经常迁怒于人。近来我多少有点敏感,觉得有人中伤我,蒋介石已开始对我不信任。我是深深了解特务手段的残酷的。一想到万一情况败露,被严刑拷打,血肉横飞,求死不得的情景,确实有点不寒而栗。不如还是引咎辞职,早日离开受怀疑的境地为好。因此于1948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