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众所周知,由于文化的差异,隐喻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因而翻译时很难处理得当,文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分类和翻译策略,可以得出诗歌的意象种类和意象的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即非比喻性意象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比喻性意象一般采用意象改译法,两种意象的翻译都以意象增译法和省略法为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散文意象是翻译的一大难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据,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的翻译是要能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取同样的目的域映射,从而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4.
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霍译本《红楼梦》当中的隐喻翻译策略,指出,无论译者是采取直译或是意译,只要遵循关联原则,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同样的隐喻产生同样的反应,达到最佳关联就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我国外宣翻译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外宣文本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同时尽力保持中国文化元素,总结出“意合”向“形合”转换,力求翻译文本语言简洁、平实及解释性翻译等翻译策略,从而揭示关联理论对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关联理论为背景,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即认知语境、明示-推理模式和最佳关联,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侧重点,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话语是如何在认知语境中通过明示-推理过程找到最佳关联的.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隐含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翻译学领域。关联翻译原则下,译者在对隐喻进行翻译时,突出最大的语境效果,传达隐喻内在隐含,并寻求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视角下,综合对隐喻隐含的全面分析,可以把隐喻的翻译方法分为对等译法、归化译法、异化译法以及平衡译法。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其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的双重交际。因此,翻译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化缺省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突出表现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专有名词和特殊文化词汇等四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认真审视原诗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补偿策略,对诗中的文化缺省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意象集中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歇后语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已成为俗语翻译实践中的“瓶颈”。现讨论Sperber & Wilson关联理论和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并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翻译模式——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来讨论汉语歇后语的翻译问题。关联理论对两个翻译模式都有着充分解释力。就歇后语的英译而言关联理论对间接翻译有着更充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人脑机制。文章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该理论对商标词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庞德对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英译,其荚译作品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明晰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有助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并最终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用最佳关联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翻译。关联理论在翻译的本质、可译性、重译、省略现象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对文体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及由于其自身理论的不完善而存在着的文化缺省等因素导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献表明,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有宏观上的理论构建,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和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让关联翻译理论本身成了翻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本文梳理了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研究作了粗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