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硕垒·乌巴什是蒙古历史上较早与沙俄建立关系的蒙古封建首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沙俄推行的向东方扩张计划真正落实到了蒙古民族聚集的西伯利亚地区.硕垒·乌巴什及其继任者一直保持着与沙俄的外交往来关系.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和独立,硕垒·乌巴什及其继任者没有屈服于沙俄政权,保护了喀尔喀的领土完整,对沙俄的东扩起到了重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卫拉特法典》中民法内容初探包红颖明清之交,由于后金兼并漠南蒙古,漠西的卫拉特各部和漠北的喀尔喀受到了后金的直接威胁;在北部,沙俄又不断吞食蒙古领土,试图将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置于其统治之下。为加强蒙古各部之间的团结,调整和巩固蒙古内部的社会秩序及防御...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准噶尔贵族割据新疆。他们一方面承认清中央政府的统治;一方面又妄图扩展自己的势力,经常武装侵扰喀尔喀、西藏等地,有时还勾结沙俄,妄图分裂祖国。清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为祖国西部和北部其他部族的安宁,不得不对准噶尔进行武装征讨。在征讨过程中,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双方两次派人交涉议和。清朝中央政府两次和议中出使准噶尔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  相似文献   

4.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喀尔喀蒙古格鲁派黄教最大的活佛兼封建主,与达赖、班禅、章嘉合称清代四大活佛系统。一世与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均在土谢图汗家中转生,在当时一系列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宗教权威和政治影响力。清政府因而采取了各种优遇和怀柔政策,以利用其威望便于清廷的统治。从三世开始,呼图克图均从西藏人中转生,这是清政府为防止呼图克图权势过重而采取的政策。以后,随着国运衰败,清政府的政策又随之发生变化,最终使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走上反抗清廷的道路,喀尔喀也宣布独立。通过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相似文献   

6.
沙俄在尼布楚谈判期间,企图威胁利用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攫取外交上的好处和吞并蒙古的阴谋破产之后,其利用喇嘛教侵华的图谋,并未稍有收敛,在清中央政府平定准噶尔前后,沙俄使出了更为阴险的一手,这就是阴谋策反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图达到吞并我喀尔喀蒙古和我西北广大地区的罪恶目的。 准噶尔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康熙年间,噶尔丹以阴谋手段夺取汗位之后,准噶尔势力逐渐强大,凌驾于其他各部之上,并征服了维吾尔族各部,称雄于新疆,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内秘书院内翰林院蒙古文档簿>所收清太宗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素班第三次往来文书,利用其他同时期档案资料和相关史书,论述了1638年至1640年扎萨克图汗与清朝的关系以及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形成的背景.文章认为,在清朝征服浪潮面前,素班第与宿敌卫拉特握手言和,准备联合卫拉特人,以求喀尔喀的安全.1638年清太宗以武力阻止素班第与明朝的贸易,是素班第与清朝公开对抗和同卫拉特联盟的直接原因.扎萨克图汗素班第是倡导和实施建立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的最主要的领袖人物.该联盟大致在1639年底1640年初形成.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扎萨克图汗和清朝的对抗,喀尔喀-卫拉特联盟就不-定成立得那么迅速和顺利.  相似文献   

8.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又称温都尔格根,是清初出现在喀尔喀蒙古的一位著名的政教领袖。他的一生除了致力于宗教活动之外,在政治活动中也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他在政治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至今国内外学界仍然褒贬不一,有的甚至加以“叛卖祖国”、“臣服于侵略者”的罪名。为此,本文拟据所接触到的材料对其作一些简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清代车臣汗部第一代汗乌默客是在战乱中继位的.因清廷在喀尔喀全面推行盟旗制度,尽管保留了喀尔喀的汗号,但在新的体制内“汗”扮演“扎萨克”的角色.乌默客的继位及其在新体制内所扮演的角色,从侧面反映清廷对喀尔喀内政的干涉以及对其征服和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11.
蒙古人民共和国现有居民人口约186.63万人(据1985年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居民1.17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居民现在统称为社会主义民族(HAUHH),民族成份比较单一,全国居民的80%以上是喀尔喀人,或称喀尔喀蒙古人,他们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中除了喀尔喀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数不多、历史上曾属于统一蒙古民族的部族及族体。如杜尔伯特人、拜特人,达里甘加人、扎哈沁人、额鲁特人、土尔扈特人、布里亚特人等等。这些人大都操蒙古语,与喀尔喀方言略有区别,是蒙古语的各地区方言。现代蒙古标准语是以喀尔喀方言为基础构成的,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划分,喀尔喀方言是蒙古语的东支。不属于  相似文献   

12.
“车王府曲本”指的是清代北京车王府内收藏的一批曲本,包括戏曲、杂曲、鼓词、子弟书等。“车王”全称李登巴咱尔王,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人,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明清之际,我国西北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多罗那他蒙古之行的真伪作了考证,否定了部分学者一贯坚持的多罗那他在喀尔喀传法二十余年的错误说法。作为藏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多罗那他学识渊博,待人平等,学术成就显著,在"他空"和"佛性"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对此作了简要评论,肯定了多罗那他的修行实践与其思想理论是密切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一) 黑龙江上游鄂嫩河和尼布楚河下游一带,这里居住着我国蒙古族的茂明安,布利亚特、喀尔喀等部。他们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明朝政府管辖这里蒙古族主要通过在鄂嫩河流域设立的斡难河卫,管辖鄂嫩河流域一带的喀尔喀等部。随着明朝对故元残余的征服,明成祖永乐帝四次远征的成功,在鄂嫩河地区击败本雅失比,蒙古汗阿鲁台遣使至明献马,并亲自来北京入贡,明政府封他为和宁王,每年向明朝贡,从而使明朝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5.
黑龙 《北方论丛》2011,(6):90-9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准噶尔汗国,意在了解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喀尔喀问题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说服噶尔丹承认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权。随后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由"限制、笼络"到"武力平定"的转变与此次出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弃猎归农”政策对鄂伦春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经营农业,是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周围民族的影响下,在库玛尔路的喀尔通和毕拉尔路的双河镇等半山区的个别部落中先后开始的。鄂伦春族经营农业为什么首先从这一地区开始呢?这是因为:清咸丰年间鉴于沙俄日益进逼,废除了乾隆在一七四○年到一七七六年间颁布的封禁东北的政策。同时,政府还以放荒、免税和补助来奖励关内人民移入东北,也就是当时的“移民实边”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关内移民蜂拥而至。鄂伦春人猎区周围的爱辉、逊克、嫩江、西布特哈、讷河、甘南等段荒地均已先后开放。与此同时,与鄂伦春人相邻而居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 《蒙古源流》所载达延汗的西征命令,在《蒙古源流》清代汉译本中译为: “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乌梁海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其令科尔沁阿巴海阿巴噶岱御之。十二土默特与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同为辅助,俱于大永谢布处与八鄂托克察哈尔相会。” 众所周知,这次西征是达延汗统率左翼的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以及科尔沁部,对右翼的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部进行的民族统一战争。但从上述汉译文来看,达延汗的命令是敌我不分,阵线非常混乱。如乌梁海和科尔沁,本是达延汗麾下的两支友邻部队,可是在汉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与沙俄抗衡,李鸿章希望能修一条通往东北边境的铁路,所以他拟定了一个修筑关外铁路的粗略计划。李鸿章的思路与清廷吻合,东北是清室发祥地,宗庙陵寝所在,  相似文献   

19.
苏联亡于民族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体制弊端历来最为学界关注,而造成民族分裂祸端的历史传承因素,似乎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在相当大程度上,苏联的解体与1917年"二月革命"至1922年底创立苏联过渡时期,沙俄帝国体内民族分裂因素以独特的方式被激励和传承密切相关。而苏维埃运动本身具有的多种社会政治属性,使它在俄共(布)重新统合前沙俄帝国境内各民族的进程中,承担了极为关键的历史使命,同时客观上也扮演了传承导致未来国家和民族分裂因素的关键性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20.
1644年清兵入关,血腥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当时,社会仍处于动荡的局面。满洲贵族的圈地,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分裂割据势力,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新疆等地虎视眈眈,清朝版图面临被宰割的危险。面对这一系列社会矛盾,康熙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目的出发,在他执政的六十一年中,采取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的经济政策,对内发展经济、削平三藩;对外抗击沙俄的侵略,巩固清朝封建国家。本文试图对康熙的经济政策作一简略的探讨,并对他建树的历史功绩作出估价。下面分四个部分来论述康熙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