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粮食储藏领域是一个特别的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创新,粮食储藏科技是一个特定的多方协同合作与创新的领地,粮食储藏安全协同创新具有特定的体制机制诉求。探讨了粮食储藏安全协同创新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分析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学科交叉在促进科学进步、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指出了我国高校学科交叉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了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4个主要途径:大力发展人文学科,促进人文教育;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研究项目与组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平台建设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际,得出了4点启示: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将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项目与团队建设,提升交叉研究效率;平台建设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3.
福州大学学术沙龙于 4月 2 2日宣告成立。吴敏生校长在开幕式上作了动员报告。他指出 ,学术沙龙的成立 ,对改善我校软环境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术沙龙这样一个平台 ,可以增进学科及学者间的了解和交流 ,有利于形成联合优势 ,争取重大学术项目 ;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与创新 ,激发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促进团队意识 ,鼓励自由探索 ,为科学突破提供可能。他说 ,学术沙龙的开展首先要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从而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实力 ;其次 ,要与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体制结合起来 ,促进科技整合与制度创新 ;第三 ,要带动…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基础学科,逻辑是构筑科学理论的工具。逻辑方法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导致创新驱动:逻辑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产生了范畴语法的重大创新;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引起了计算机科学的创新发展。在我国,逻辑针对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尚明显不足,造成学科创新或理论创新的乏力,需要大力推进交叉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大学研究特性与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研究方式不相吻合,而大学现有的体制、组织架构是否制约了其建设和有效运行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重点分析现行大学组织管理框架对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制约问题。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交叉与科研合作,而交叉与科研合作要求大学要实现教师、科研人员的自由流动、资源整合和共享等;现行的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如教师、科研人员的个人评价和激励问题以及行政管理关系嵌套在某一院系下等严重制约了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建议通过“契约”或“协议制”等方式形成“动态科研联盟体”,解决科研人员、院系和学校多位利益主体的科研交叉与合作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分别构建了基于“基础”“创新”“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基于“学-练-赛”的层次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基于科研创新与学科交叉相融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机制,形成了学科交叉背景下具有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学科交叉带来了新科学的生长点,而嵌入式系统的学科交叉特性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分析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确定嵌入式学科定位并认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最终构建了嵌入式系统课程与实验教学新体系。同时,详细阐述了嵌入式实验中各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验证了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而激励人才创新又有助于嵌入式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紧随时代步伐进行发展与创新,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科交叉成为很多学科改革发展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想取得发展,也必须选择学科交叉发展.要做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需继续拓宽学科交叉的深度,增强思政教育学科交叉的理论支撑,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创意经济和产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艺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基于"多点式蛛网交叉"的人才培育和学科发展路径,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建构多元性、开放性、辐射性的学科结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核心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校目前研究人员之间的科技资源和成果相互封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政策不完善、难以组建创新团队,以及研究群体组织模式落后等问题,探讨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意义并提出平台构建形式,以改变科研小而分散的模式,整合科技队伍,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1.
农林类院校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科建设问题的概念性界定与讨论,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生态学观点和系统科学角度对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审视,对农林类院校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求,认为以人为本,凝聚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强化学科交叉、渗透以及融合的力度,建立学科“特区”应是农林类院校的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为例,映证作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行业间的互相渗透、融合和行业边界的模糊。在这种趋势下,企业界的主要战略反应为:延伸产品和服务、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联盟等。笔者在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边界模糊的趋势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类大学设置艺术设计类相关学科与专业已成为当今大学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但就非艺术类学校开办艺术类专业学科的优势所在还需加强理论探讨。特别是艺术类许多学科和工程性、科学性密不可分。而工科类或综合类大学如何利用多学科优势将艺术性、工程性、科学性三者有机地结合是今后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重在介绍工科及综合类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体现多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支撑体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力和校园文化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这一系统的构筑及良好运行是高校获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现代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科建设缺乏科学性,高校定位不合理和校园文化特点不突出,因此,高校必须从管理创新、学科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培植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振兴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则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实然需求,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应然逻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等原则。其基本路径为:夯实学科队伍,厚植学科建设的根本力量;完善学科制度,构建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汇聚多元力量,整合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推动研究转型,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之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以华中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着重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管理手段和文化建设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素。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现阶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以及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健全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体系的基本途径:(1)优化培养目标;(2)改革教学方法;(3)加强专业实习;(4)积极探索金融学专业创新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如何构建适应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学科产业之关联来自于学科的本体价值与本质属性。学科与产业的对接,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前提。校地对接、校企融合是学科产业对接的基本实现途径。开发完成基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需求的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核心与关键。服务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保障,必须同时关注有关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和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科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运行有负面影响。学科管理主体日益分化、学科管理对象层次差异以及学科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引致管理的科层性。由此出现了层级结构、专业分工使管理主体分散与运行效率的矛盾,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与校内资源共享和整合需求的矛盾,计划型运行管理机制与学术工作自由、创新精神的矛盾以及科层制管理主体的目标差异与学科系统功能实现的矛盾。学科的学术属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象、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影响着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应以学术属性为出发点,分解科层制管理目标,优化科层制管理架构,调整科层制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20.
宏观仲裁法学研究全部仲裁法律现象,讲求宏观研究思维和方法,是一门包含所有仲裁分支法学的整体学科。构建宏观仲裁法学因能避免仲裁研究的局部化和碎片化、确保仲裁分类的周延性和科学性、实现研究成果在不同分支间的类比和转化以及顺应分支趋同化、立法宏观化、案件多元化、类别新型化的仲裁实践趋势而具有必要性,并在外部法治环境和内部基本要素两方面具备可行性。构建宏观仲裁法学应通过找准学科定位、确立范畴架构、搭建学科结构构建其学科体系,通过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学术传承和创新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为助力构建其学术体系,通过内修话语思想与话语内容、外修传播途径与传播能力构建其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