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2.
90后大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特性,能意识到生命间的复杂关系,懂得保全生命的基本常识,但同时也存在生命价值自我化、生死观模糊化、生命责任缺失化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潜藏在人类医药知识体系中“医行为”与“药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结,并寻求对医药现象的文化注解,而且,这一注解过程本身是完成医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却离不开对相关民族生命意识的探讨。因为,特定民族的医药知识体系是该民族生命意识“锁定”下的文化建构。本文拟对东部支系苗族的医药个案以及在其语言、亲属称谓、宗教仪式等所表征的生命意识之注解为例,试图展开对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医药逻辑之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人自杀身亡,8人自杀未遂。自杀虽是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但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新闻网2007年9月26日)  相似文献   

6.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难题,给各国政府提出了全新挑战。以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为例,分析了政府在应对此次公共危机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指出政府危机管理力量薄弱、法律意识淡薄、政企关系不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是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出现“危机”的原因。据此,政府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健全佘共危机管理法律和制度,明确政府角色和定位,并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洛夫先生是现代汉语诗歌史上成就卓著的现代派诗人,他的诗在意象运用上独具匠心。长诗《石室之死亡》思想意蕴深邃,情感激越深沉,诗中大量死亡意象与生命意象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直面死亡、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本文试图从生死意象来探讨洛夫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词包涵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时代的、个人的以及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成就了李词的这一特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为传神地把个体生命的律动状态表达出来,通过对它的赏析,可以管窥李清照词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地道战是冀中军民在反击日军"扫荡"的过程中产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的.有关冀中地道战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尽管有关地道战的研究开展较早,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已经对之耳熟能详,客观来讲,有关地道战的研究还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很薄弱,有一些具体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本文从"五一""扫荡"后冀中地道战开展的动因、地道战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战绩、地道战开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对冀中地道战进行了再研究.文章认为,地道战不仅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是一个创造,即便是在世界军事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中国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斗争方式,具有战争范式的重大意义,冀中军民在开展地道战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所体现出来的求实、创新、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4.
“有机化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较强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此课程相对较为困难,专业任课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专业必须的全部基本知识和理论,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构筑三重表征的思维模式。以“有机化学”课程中“自由基反应”部分为例,介绍三重表征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授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运用个案分析法,分析在"基础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基础英语(四)"为例,探讨"基础英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提出开展"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在"基础英语"中实施课程思政可以从教材大纲、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素养三个融入点着手.同时,从课堂教学步骤、课程评价与反馈以及第二课堂三个方面分析"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闲愁"自来,一种是对生命的理性把握。在生命意识的认知上,"耻感文化"的心理标杆来自于他人和外部的评价机制,"罪感文化"则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内在约束。柳永和苏轼是这两种文化心理的代表,解读二者的异同,可以对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张丹 《国际公关》2022,(3):102-10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做出中国贡献.本文将以云南省外宣部门与中国新闻社联合打造的"...  相似文献   

19.
"众小民族"诗意的文化寻根——以裕固族作家铁穆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裕固族作家铁穆尔作品为例,从族源探秘、生存忧惠和诗意表达三个方面,探讨了"众小民族"文化寻根的内涵和特征.对整个人类的无限热爱,使铁穆尔作品寄寓着对人生苦难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追问,有着人类性主题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以事实为根据"——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定罪的法律根据,是近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新主张处于强势话语地位,而中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以事实为根据"则深陷危机之境.新主张无疑是有问题的,我们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根据"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它与"疑罪从无"的无罪判决原则共同构成了判决原则的一体两面.不过,"事实"不应只是通常所强调的"铁的事实",还包括"不一定为真但仍愿意确信为事实"的这种"事实(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